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7
0

第一階段:規劃與挑選 (決定你的電腦靈魂)

在購買任何零件前,這是最重要的一步。方向對了,才能組出符合你需求又兼顧預算的電腦。

步驟一:問自己兩個問題

  1. 我的主要用途是什麼?(What is my purpose?)

    • 文書/上網/影音機: 只需要處理基本任務,如 Office、瀏覽網頁、看 YouTube/Netflix。預算最低,零件不需追求高效能。
    • 電競遊戲機: 這是最多人組電腦的原因。需要強大的 顯示卡 (GPU) 和一顆不錯的 中央處理器 (CPU)。預算範圍最廣,從入門 1080p 遊戲到頂級 4K 光追體驗都有。
    • 影音創作/專業工作機: 如剪輯影片、3D 建模、跑程式。通常需要更強的 CPU (更多核心) 和大容量的 記憶體 (RAM)高速儲存 (SSD)
  2. 我的預算有多少?(What is my budget?)

    • 誠實面對你的預算。這將直接決定你能買到哪個等級的零件。
    • 核心原則: 預算要花在刀口上。玩遊戲,預算多給顯示卡;做渲染,預算多給 CPU。

步驟二:認識核心七大零件 (你需要買什麼?)

以下是組成一台電腦最核心的七個部分,以及挑選時該「看」什麼。

1. 中央處理器 (CPU)

  • 功能: 負責運算和處理所有指令。
  • 怎麼看:
    • 兩大品牌: Intel (英特爾) 和 AMD (超微)。
    • 同世代等級劃分:
      • Intel: Core i3 (入門) -> i5 (主流) -> i7 (高階) -> i9 (頂級)
      • AMD: Ryzen 3 (入門) -> 5 (主流) -> 7 (高階) -> 9 (頂級)
    • 注意: CPU 的腳位 (Socket) 必須和主機板相容!(例如 Intel LGA1700, AMD AM5)的,這是一個

** 中央處理器 (CPU)不同世代?**

  • 製程進步: 每一代 CPU 都會採用更先進的製造技術,讓晶片更小、更省電、發熱更低。
  • 架構更新: 每一代 CPU 的內部設計(架構)都會優化,讓它在同樣的時脈速度下能做更多的事(稱為 IPC 提升)。
  • 支援新技術: 新世代的 CPU 和主機板會支援新的技術,例如更快的 DDR5 記憶體、PCIe 5.0 傳輸介面等。

如何辨識 CPU 的世代?

關鍵就在於型號中的數字


Intel Core 系列命名規則

格式:Core i[等級] - [世代] [型號] [後綴]

範例:Intel Core i5-13600K

  • i5:這是它的等級,屬於主流市場。
  • 13:這就是關鍵的世代數字。這個數字代表它是第 13 代 Core 處理器。i5-**12**600K 就是第 12 代,i7-**9**700K 就是第 9 代。
  • 600:這是產品的 SKU 編號,同世代同等級中,數字越大通常效能越強。
  • K:這是後綴字母,有特殊含意。
    • K:代表不鎖頻,可以超頻(需要搭配 Z 系列主機板)。
    • F:代表沒有內建顯示功能(無內顯),必須搭配獨立顯示卡才能開機。
    • KF:代表既不鎖頻,又沒有內顯。
    • (無後綴):標準型號,有內顯且不可超頻。

AMD Ryzen 系列命名規則

格式:Ryzen [等級] [世代] [型號] [後綴]

範例:AMD Ryzen 5 7600X

  • Ryzen 5:這是它的等級,屬於主流市場。
  • 7:這就是關鍵的世代數字。這個數字代表它是 7000 系列(採用 Zen 4 架構)。Ryzen 7 **5**800X 就是 5000 系列,Ryzen 9 **3**900X 就是 3000 系列。
  • 600:產品的 SKU 編號,同世代同等級中,數字越大越強。
  • X:後綴字母。
    • X:代表是高效能版本,時脈較高。
    • G:代表有內建顯示功能(通常效能不錯的內顯)。
    • X3D:代表有特殊的 3D V-Cache 技術,能大幅提升遊戲效能,是遊戲玩家的神器。
    • (無後綴):標準型號。

2. 主機板 (Motherboard)

  • 功能: 連接所有零件的平台,讓它們互相溝通。
  • 怎麼看:
    • 尺寸 (Form Factor): ATX (標準) > Micro-ATX (緊湊) > Mini-ITX (迷你)。尺寸決定了擴充插槽的數量,且必須能裝進你選的機殼。
    • 晶片組 (Chipset): 決定了主機板的支援性和功能性。
      • Intel: Z系列 (高階,可超頻), B系列 (主流CP值), H系列 (入門)
      • AMD: X系列 (高階,可超頻), B系列 (主流CP值), A系列 (入門)
    • 挑選建議: 對大多數人來說,選擇 B系列晶片組的 ATX 或 M-ATX 主機板 是最穩妥的選擇。確保 CPU 腳位和主機板相容!

3. 記憶體 (RAM - Random Access Memory) - 大腦的暫存工作區

  • 功能: 暫時存放 CPU 正在處理的資料,容量越大、速度越快,能同時處理的事情就越多。
  • 怎麼看:
    • 規格: 目前主流是 DDR4DDR5。你的主機板只會支援其中一種,不可混用。DDR5 較新較快,但價格也較高。
    • 容量 (Capacity):
      • 8GB:僅限極度入門的文書機。
      • 16GB (8GB*2):目前遊戲和日常使用的標準配備。
      • 32GB (16GB*2):推薦給重度遊戲玩家、創作者和開發者。
    • 頻率 (Speed): 以 MHz 為單位,如 3200MHz, 5600MHz。頻率越高越快,但對一般使用影響不大。
    • 挑選建議: 選擇兩條組成雙通道 (例如 8GB*2 而不是單條 16GB),效能更好。

4. 儲存裝置 (Storage - SSD/HDD) - 電腦的圖書館

  • 功能: 長期存放你的作業系統、軟體、遊戲和檔案。
  • 怎麼看:
    • SSD (固態硬碟): 必備! 速度極快,作業系統和常用軟體一定要裝在這裡。
      • NVMe M.2 SSD: 目前最快的主流規格,外型像口香糖,直接插在主機板上。
      • SATA SSD:速度較慢,但比傳統硬碟快很多,適合放遊戲或資料。
    • HDD (傳統硬碟): 速度慢,但容量大、價格便宜。適合存放影片、照片等不常存取的大檔案。
    • 挑選建議: 至少買一條 500GB 或 1TB 的 NVMe M.2 SSD 來安裝系統和遊戲。如果需要更多空間,再加購一顆 SATA SSD 或 HDD。

5. 顯示卡 (GPU -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 電腦的藝術家

  • 功能: 處理所有影像輸出,是遊戲和圖形工作的靈魂。
  • 怎麼看:
    • 兩大品牌: NVIDIA (輝達) 和 AMD (超微)。
    • 等級劃分:
      • NVIDIA: GeForce RTX 4060 (主流) -> 4070 (中高階) -> 4080/4090 (頂級)
      • AMD: Radeon RX 7600 (主流) -> 7700XT/7800XT (中高階) -> 7900XTX (頂級)
    • 挑選建議: 這是遊戲玩家預算佔比最高的部分。你的目標解析度 (1080p, 1440p, 4K) 決定了你需要的顯卡等級。文書機如果 CPU 有內顯,甚至可以不買。

6. 電源供應器 (PSU - Power Supply Unit) - 電腦的心臟

  • 功能: 將家裡的交流電轉換為電腦零件所需的穩定直流電。
  • 怎麼看:
    • 瓦數 (Wattage): 所有零件的總耗電量。可以使用「PSU Calculator」網站估算,再往上加 100W-150W 確保餘裕。一般主流遊戲機約 650W-850W。
    • 轉換效率 (80 Plus): 白牌 < 銅牌 < 銀牌 < 金牌 < 白金牌 < 鈦金牌。建議至少選擇 80 Plus 銅牌以上,更省電也更穩定。
    • 模組化: 全模組 (線材全可拆) > 半模組 > 非模組。模組化方便理線,機殼內部更整潔。
    • 挑選建議: 千萬不要省電源的錢! 一個不穩定的電源可能會毀掉你所有昂貴的零件。

7. 機殼 (Case) - 電腦的骨架與外衣

  • 功能: 保護並固定所有零件,同時負責散熱。
  • 怎麼看:
    • 尺寸: 需容納你的主機板尺寸 (ATX, M-ATX 等)。
    • 散熱風道 (Airflow): 好的機殼設計能讓冷空氣吸入,熱空氣排出。網孔面板通常散熱較好。
    • 外觀: 選你喜歡的!

💡 額外但必要:CPU 散熱器 (CPU Cooler)

  • 雖然很多 CPU 會附贈原廠散熱器,但中高階 CPU 的發熱量較大,建議額外購買一個塔式風冷或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能提供更好的散熱和更低的噪音。

第二階段:動手組裝 (像玩樂高一樣)

準備好工具 (十字螺絲起子即可),找一個乾淨、光線充足的桌面。

核心原則: 大力出奇蹟是錯的,裝不進去一定是角度或方向不對。

  1. 場外準備 (主機板是你的工作台):

    • 將主機板放在其包裝盒上。
    • 打開 CPU 插槽的保護蓋和壓桿,對齊 CPU 上的三角形標記和主機板上的標記,輕輕放入 CPU,然後壓下壓桿。
    • 安裝 M.2 SSD:找到主機板上的 M.2 插槽,斜向插入,然後用螺絲固定尾端。
    • 安裝記憶體:打開插槽兩邊的卡扣,對準記憶體中間的防呆口,用力按下直到兩邊卡扣自動扣上。
  2. 機殼處理:

    • 安裝主機板銅柱 (Standoffs),位置要對應你主機板上的螺絲孔。
    • 安裝主機板後方的 I/O 擋板。
  3. 合體!

    • 將已經裝好 CPU、SSD、RAM 的主機板小心地放入機殼,對準銅柱鎖上螺絲。
    • 安裝電源供應器,通常在機殼的下方或上方,鎖好螺絲。
    • 安裝顯示卡:找到最靠近 CPU 的那條長長的 PCIe x16 插槽,打開卡扣,插入顯示卡,直到卡扣扣上,然後鎖上螺絲。
  4. 靈魂的連結 - 接線 (最挑戰的一步):

    • 主機板 24-Pin 主電源: 最粗最長的那條線。
    • CPU 4+4-Pin 電源: 在主機板的左上角。
    • 顯示卡 PCIe 6+2-Pin 電源: 如果你的顯示卡需要額外供電,接上這條線。
    • SATA 電源和訊號線: 如果你有 SATA SSD 或 HDD。
    • 機殼面板跳線 (Front Panel Connectors): 這是最惱人的部分。對照主機板說明書,將 POWER SW (開機鍵), RESET SW (重置鍵), HDD LED (硬碟燈) 等細小的線插到對應的針腳上。
  5. 整理線材 (Cable Management):

    • 將所有線材盡量拉到機殼背面,用束線帶整理好。這不只為了美觀,也為了更好的風道。

第三階段:點亮新世界 (安裝系統與驅動)

  1. 首次開機 - 進入 BIOS/UEFI:

    • 接上螢幕、鍵盤、滑鼠和電源線。按下開機鍵!
    • 如果一切順利,螢幕會亮起。此時瘋狂按 DeleteF2 鍵進入 BIOS。
    • 在 BIOS 中,確認所有零件 (CPU, RAM, SSD) 都被正確識別了。
  2. 安裝作業系統 (Windows/Linux):

    • 你需要另一台電腦和一個 8GB 以上的 USB 隨身碟,製作一個系統安裝碟 (可從微軟官網下載製作工具)。
    • 將安裝碟插入新電腦,重啟後在 BIOS 設定從 USB 開機。
    • 跟隨畫面指示完成系統安裝。
  3. 安裝驅動程式:

    • 系統裝好後,最重要的兩件事:
      • 主機板晶片組驅動: 到你的主機板品牌官網下載。
      • 顯示卡驅動: 到 NVIDIA 或 AMD 官網下載。
    • 安裝完所有驅動後,你的電腦才算真正準備就緒!

上一篇
Day26-我經手的ISO27001內稽是如何處理的/確保有紀錄、授權非擅自主張
下一篇
Day28-重開機真的好一半嗎?這是真的,我用經歷告訴你
系列文
一條龍的軟體開發到維護,從校園工讀到職場工程師28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