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科技(IT)這個日新月異的領域裡,「資深」是否還等同於「厲害」?這是一個縈繞在許多人心中的大哉問。我們習慣性地認為,浸淫產業多年的「老鳥」,理應擁有更深厚的功力與智慧。然而,當新技術的浪潮一波波襲來,對雲端原生、容器化、無伺服器IT典範感到陌生;過去引以為傲的系統架構,在今日看來可能顯得笨重而缺乏彈性。
這篇文章就是要貶低年資經驗的價值,而是想提出一個更核心的觀點:在 IT 領域,真正的能力關鍵,在於持續學習的態度、解決未知問題的邏輯,以及擁抱變革的適應力,而非僅僅是年資的堆疊。
十幾年前,IT 人員的核心任務可能是維護機房、管理地端伺服器、撰寫特定框架下的應用程式。當時的「老鳥」,或許精通於網路佈線、伺服器硬體調校,或是對某個特定版本的作業系統、資料庫瞭若指掌。這些在當時無疑是極具價值的屠龍之技。
然而,時代的考題變了。今日的 IT 世界,更關注的是如何快速迭代、彈性擴展、以及如何透過數據創造價值。雲端計算、DevOps 文化、微服務架構、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成了新的標準配備。這意味著,過去那些深耕於特定系統、固定工作流程的知識,如果沒有與時俱進,其價值快速遞減。
想像一位只熟悉手排車的資深司機,在自駕車已成主流的時代,他過去累積的精湛換檔技巧、對引擎聲浪的敏銳判斷力,還剩下多少優勢?這正是部分資深 IT 人員面臨的殘酷現實。
真正的危機,並非來自於新技術的出現,而是源於思維的僵化。當一個人長期處於一個穩定、少有變化的工作環境,只處理固定的系統、解決重複發生的問題時,「經驗」有時反而會成為一種「框架」,限制了看待問題的視角。
「我們以前都是這樣做的」、「這個系統很穩定,沒必要改」、「新東西問題多,不成熟」——這些話語聽來熟悉,卻也可能是阻礙進步的警訊。當面對一個全新的業務需求或技術挑戰時,如果第一反應是從過去的成功案例中尋找一模一樣的解法,而非從第一性原理出發,重新思考問題的本質與當前可用的最佳工具,那麼,這位「老鳥」的經驗,可能已經從資產變成了負債。
IT 的核心精神在於「解決問題」,而非「操作特定工具」。工具會不斷更迭,但解決問題的邏輯、系統化思考的能力、以及快速學習並驗證新知的方法,才是跨越技術世代的硬實力。
科技的進步,本質上是為了讓人們從重複性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自動化腳本、智慧維運(AIOps)、低程式碼/無程式碼平台(Low-Code/No-Code)的興起,都在不斷侵蝕那些僅靠「手熟」而非「腦活」的工作。如果一位資深 IT 人員的價值,僅體現在對某套老舊系統的熟悉操作上,那麼當這套系統被淘汰時,他的價值也將隨之歸零。
這無關年齡,只關乎心態。我們看到許多資深的開發者,依然活躍在開源社群的第一線,探索最新的程式語言與框架;我們也看到許多年長的系統架構師,積極擁抱雲端,考取新的專業認證。他們用行動證明了,功力與年資並非絕對的等號,持續的自我革新才是立足於 IT 浪潮之巔的關鍵。
對於企業而言,在招募人才時,更應該思考的是:這是不是一個能開創未來的人?
一個只會用幾套固定工具、依賴過往經驗的「老鳥」,或許能維持現有系統的穩定,但在數位轉型的賽道上,他們可能會成為團隊前進的阻力。相反地,一個充滿好奇心、樂於學習、勇於試錯,並具備強大邏輯思維能力的「新血」,即便經驗尚淺,卻可能為團隊帶來全新的視角與無限的潛力。
結論
「老鳥 IT 真的有比較厲害嗎?」如果「厲害」指的是對特定舊技術的精熟,那答案或許是肯定的。
但如果「厲害」指的是面對未來未知挑戰的解決能力,那麼,年資就只是一個參考值,而非決定性的指標。
我在眾多工作期間,遭遇過很多不同功力的IT老鳥,但在面對新的問題與框架時,不一定老鳥IT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比新血來的妥善與完美,在IT領域來說,年資會隨著科技交替其價值隨之遞減,只能說薪水比新血高只是因為他們能夠維護過去,但真正能做長久與厲害的IT其實都是在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