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7
2
Odoo

以 Odoo 雲端進銷存為核心,探索小型企業數位轉型新方向: 從進銷存、CRM 到 IoT 應用結合開源系列 第 27

☁️ 用生活看懂我的兩條主線:Odoo × AI & Data 的「一條路」

  • 分享至 

  • xImage
  •  

☁️ 用生活看懂我的兩條主線:Odoo × AI & Data 的「一條路」

給 0 基礎的你:把流程畫清楚、把資料洗乾淨、把決策說人話

這不是在堆名詞;這是一條從「日常工作」走到「穩定決策」的路。你讀完能分辨:我們做的每一篇文章,其實都在完成同一件事。


1|先把「亂線」拉直:流程 → 資料 → 模型 → 決策

你可以把組織想像成一條生產線,但不是做零件,而是做決策

  1. 流程:把事情的先後和責任畫清楚
    → 例:接到訂單 → 進貨 → 入庫 → 出貨 → 對帳 → 報表。誰做?做完交給誰?

  2. 資料:把每一步留下「可追溯」的紀錄
    → 例:商品有批號效期溫度;服務有日期人員用量備註

  3. 模型:把經驗變成規則或公式
    → 例:缺貨就補(安全庫存)、怎麼跑車最省(VRP 路線規劃)、怎麼排班最穩(LP/IP)。

  4. 決策:把規則做成按鈕和報表
    → 例:一鍵看「哪裡要補貨」「今天車怎麼跑」「本週異常清單」。

核心觀念:先整理流程,再收乾淨資料,才有用得住的模型
跳過前兩步,AI 只會變成好看的 demo。


2|為什麼用 Odoo?因為它是「流程的文字處理器」

Word 讓你把想法變成文件;Odoo 讓你把流程變成可執行的系統

  • 我們把流程拆成模組(銷售、採購、庫存、會計、製造、專案)。
  • 讓每張單據「前後相連」,例如:採購單 → 入庫單 → 應付帳款 → 月結報表。
  • 用最少客製,換最大一致性;好處是好維護、好培訓、好擴充

你可以把它想成「樂高底板」:場景不同(醫療、劇團、餐飲、救災),積木組法不同,但底板一樣。


3|三個生活例子:一秒知道我們在做什麼

3-1 月餅小工坊(BOM & 小批量

  • 流程:接單 → 進料 → 生產 → 包裝 → 出貨
  • 資料:配方(BOM)、良率、工時、包材、批號/效期
  • 模型:算出每盒成本哪道工序最卡
  • 決策:要不要加價?哪一段要增人或改流程?
    👉 你會看到的報表:成本結構圖、良率走勢、每日產能與落差

3-2 醫材配送(VRP 路線規劃

  • 流程:收單 → 併單 → 配車 → 出車 → 回倉
  • 資料:每張訂單的時窗距離、司機工時、車輛容量
  • 模型:VRP 平衡「成本 × 準時 × 趟數
  • 決策:今天怎麼排最好?多一台車會更好還是更貴?
    👉 你會看到的報表:每日車趟成本、準時率、備援方案建議

3-3 長照據點(批號效期 × 服務稽核

  • 流程:排程 → 到點服務 → 用量登記 → 家屬回饋
  • 資料:耗材批號/效期、體適能數據、用藥紀錄、異常事件
  • 模型:補貨規則、風險分層(誰需要更多關注)
  • 決策:誰是高風險個案哪天物資可能缺
    👉 你會看到的報表:個案雷達圖、例外清單、補貨待辦、冷鏈異常警示

4|AI 到底做了什麼?不是變魔術,是「幫你守規則」

  • 描述統計:把「很多數字」變成「看得懂的圖表」。
  • 回歸/檢定:搞清楚什麼真的有關、什麼只是巧合。
  • 最佳化(LP/IP/VRP):在有限資源中,找「整體最好的排列」。
  • AIGC(生成式 AI):把日誌摘要例外說明SOP 草稿自動起好頭。

你可以把 AI 想成「會讀流程手冊的小助理」。
它不取代制度,它讓制度更快被遵守更容易被看見


5|別忘了保護線:權限、審批、稽核、倫理

系統能做不代表該做。我們把「保護線」寫進日常:

  • 權限:誰能看、誰能改、誰能批准。
  • 審批:金額超過上限、自動進到主管簽核。
  • 稽核軌跡:每一步都有時間與動作紀錄。
  • 倫理與隱私:健康/個資最小可見、必要留存與刪除政策。

結論:可用、可控、可擴充,三者缺一不可。


6|把兩條主線「接成一條」:從文章到日常工作的 5 步驟

  1. 畫流程:用白板把「一週最常做的事」畫成 5–7 格泳道圖。
  2. 定資料:每一格需要哪 5 個欄位?(人、時間、數量、單價、備註)
  3. 串 Odoo:把單據連起來,先不用客製就能跑一輪。
  4. 加模型:先上最簡單的規則(安全庫存、固定路線),再逐步引入最佳化。
  5. 做報表:三張 MVP 就夠——庫存健康度準時/延誤清單例外說明

這就是我所有文章背後的骨架:先「能跑」,再「跑得好」,最後「跑得可被任何新人接手」


7|一句話的總結(給老闆、也給自己)

Odoo 幫我們把「做事」變成「做系統的事」,
AI & Data 幫我們把「感覺」變成「可解釋的選擇」。
當流程能被看見、資料能被信任、模型能被解釋,
管理就會變得更有人味。


📚 2025 鐵人賽雙系列總回顧:Odoo × AI & Data 的實戰筆記

— 把流程畫清楚,把資料洗乾淨,把策略寫進系統

TL;DR:這是一篇把你兩個系列(Odoo 數位轉型 × AI & Data 在醫療與長照)整理成一篇可直接發佈的回顧文章:有敘事、有索引表、有可落地的方法論與下一步行動清單。


0|寫在前面:為什麼要把兩個系列「合起來看」?

你在兩個系列中其實做的是同一件事:把經驗定義成流程,把流程變成資料,把資料做成決策

  • Odoo 系列(25 天):用開源 ERP 把日常營運標準化,讓每個單據都能被追蹤與優化。
  • AI & Data 系列(28 天):用統計與機器學習把健康與長照的決策明文化,落在可驗證的模型與工具上。

一條線串起來:流程(Odoo) → 資料(整潔可用) → 模型(AI/統計/最佳化) → 決策(策略與倫理)


Part I|Odoo 系列:從工廠到廚房,從劇團到長照(Day 1–25)

1-1|主線敘事:用開源精神,讓小團隊也有大規模的複製力

我們先以「流程視角」起步,而非功能清單:把接單、採購、庫存、會計、報表串成一條 可稽核的資料鏈

  • 少客製,重一致性:用 App Studio + 輕量 Python 延伸規則(安全庫存、專案毛利、審批線)
  • 資料要乾淨:月結自動化、權限分層、單據關聯,讓每筆資料都能追本溯源
  • AI 的基礎:流程穩定後,智慧補貨、VRP、異常偵測才好落地

1-2|跨域落地的 5 條路

  1. 醫療/長照:批號效期、冷鏈溫控、服務單對應材料、IoT 事件回寫 → 形成「發現—通知—補救—稽核」閉環
  2. 物流/VRP:把庫存、訂單時窗、工時限制丟進模型,平衡「成本×準時×車趟數」
  3. 餐飲/成本:把米其林級晚餐當 BOM,每道菜等於一張工單,服務與良率終於有數可據
  4. 文化/劇團:道具序號、出借/歸還、場次資產一體化 → 文化產業也能數位孿生
  5. 救災/物資:多倉同步、批次與效期管控、快照盤點,災中與災後都能對賬

1-3|賽局視角:把策略寫進系統

  • Chicken Game(研發 vs 營運)、重複囚徒困境(採購 vs 銷售)、信號傳遞(價格 vs 服務層級)
  • 用系統機制落地策略:權限、審批、折扣上限、交期承諾、例外報表
  • 重點不是寫論文,而是把策略「變成設計」。

1-4|Odoo 系列快速索引(Day 1–25)

Day 標題/主題(精簡)
1 序章:開源 ERP 的數位底座
2 小店到電商:開源讓小團隊擁有大企業級管理
3 Excel 退位:月結自動化與單據關聯
4 雲端一條龍:進貨→出貨流程化
5 Gemini × Odoo:AI 輔助進銷存
6 長照據點導入 Odoo
7 reCAPTCHA × IoT:資安與自動化
8 「學生也是存貨」:教育管理類比
9 Reordering Rules 智慧補貨
10 用 Odoo 思維重想家庭照顧
11 VRP 在醫材配送
12 企業倫理與開源治理
13 醫院耗材管理 × 數位金融
14 Odoo × IoT 跨域應用
15 Odoo vs A1 Cloud vs Ecount(客製與日常)
16 Chicken Game:多方賽局
17 BOM 看晚餐:高價仍可能虧本
18 救援物資管理的完整指南
19 AIGC 視角下的 Odoo
20 數位轉型底座:突破技術門檻
21 策略、趨勢與未來視角
22 劇團道具管理新模式
23 《圓月藏香》月餅:小批量精緻生產
24 Odoo 的三把劍:賽局思維
25 柴米油鹽也能 ERP(壓軸)

Part II|AI & Data 系列:把研究做成工具,把工具變成決策(Day 1–28)

2-1|方法論基礎:從描述到預測,從單變項到多變項

你把統計與機器學習排成一條學習曲線:
描述統計 → 交叉分析 → 多元迴歸 → ANOVA/Tukey → LP/IP/VRP → 視覺化/語音轉錄 → AIGC 工具化

  • 重點不是累積名詞,而是能把「檢定 → 估計 → 預測/規劃」放到真實決策。

2-2|在地與國際案例:社經條件 × 健康

教育、收入、婚姻、居住狀態與健康體適能/照護需求之間存在可被量化的關係:

  • 你用故事(咖啡廳、生活支出)帶出模型的直覺
  • 在長照評鑑爭議、災害預警(堰塞湖)等議題上,轉成資料證據與透明邏輯

2-3|預測與最佳化:讓模型說清楚「要怎麼做」

  • LP/IP/VRP:從倉儲選址、長照中心佈點,到醫材配送排程
  • 健康與長照:把風險分層、服務量能、資源配置放進模型框架
  • 雪球票據:把金融產品參數化,建立可回測的決策邏輯

2-4|視覺化與工具:把資料變成一眼可懂的訊息

  • 描述統計是第一扇窗;儀表板、互動報告、語音轉錄摘要是日常決策的入口
  • Gemini 八大模組:讀檔、調研、多模態生成,形成「讀—想—寫—呈現」的工作流

2-5|管理與倫理:研究不只為了學術,而是為了能用

  • 隱私與倫理是設計的一部份(不是附錄)
  • 讓「可用、可控、可擴充」成為資料治理的三大支柱
  • 在 AIGC 時代,人類的判斷仍是風險閥門

2-6|AI & Data 系列快速索引(Day 1–28)

Day 標題/主題(精簡)
1 AI 與統計在醫療與長照決策中的應用(總論)
2 方法論基礎 概要
3 從人文到 AI:管理要有溫度
4 咖啡廳的描述統計
5 婚姻狀態 × 生活行為:多元迴歸 vs 交叉分析
6 日常生活裡的交叉分析與多元迴歸
7 Data × AI × 統計:創新三角
8 長照評鑑爭議的數據解法
9 當數據唱反調或離題時
10 語音轉錄 與照護工作流
11 Tukey’s HSD 事後檢定全貌
12 《親愛的巨人》:照顧者的花環
13 LP 優化長照中心
14 VRP 物流路線謎題
15 博士與台海的博弈論平行宇宙
16 四個巨人與 AI・Data 的智慧之門
17 當 AI 遇上 Game Theory
18 雪球票據 投資建模
19a 高價菜單到長照的 ML 方法總覽
19b 2025 Gemini 八大模組 重點
20 堰塞湖 危機與 Big Data 預警
21 IP 像拼積木一樣做決策
22 AIGC 現況與未來
23 用香檳談 AI 與 Data 的平衡
24 描述統計讓 Big Data 開口說話
25 AIGC 與 Data 的關係
26 追愛情的三把劍:重複博弈
27 第三者介入:不完全資訊的策略平衡
28 生成式 AI 建立「可用/可控/可擴充」資料庫

Part III|把兩條路「接起來」:統一方法與共通模組

3-1|統一方法(Unified Method)

  1. 畫流程:SIPOC/泳道圖 → Odoo 模組化 → 單據關聯
  2. 定資料:欄位字典、主鍵/外鍵、時間戳、事件流(IoT/語音/表單)
  3. 建模型:描述→檢定→回歸/分類→LP/IP/VRP→決策規則
  4. 做治理:權限、審批、稽核軌跡、倫理/隱私
  5. 成產品:儀表板、報表、例外清單、SOP/Playbook

3-2|共通模組(Reusable Blocks)

  • 資料層:乾淨表(事實表/維度表)、事件流、批次/效期/序號
  • 決策層:安全庫存、補貨規則、路線規劃、價格/折扣邏輯
  • 呈現層:角色化儀表板(現場/主管/法遵/家屬)、一鍵報表
  • AI 助理:日誌總結、異常解釋、SOP 起稿、會議摘要

Part IV|可操作的下一步(3+3 行動清單)

A. 3 週內可完成

  • (1) 流程盤點:把「接單→採購→入庫→出貨→對帳→報表」畫成泳道圖(含角色/風險點)
  • (2) 資料字典:定欄位/鍵值/稽核欄;把批號、效期、序號標準化
  • (3) 儀表板 MVP:三張即戰力板:庫存健康度、訂單準時率、例外清單

B. 3 個月內落地

  • (4) VRP 小實驗:先挑一區一車,做「成本×準時×趟數」三目標比較
  • (5) AI 報表助理:導入日誌總結、週報起稿、異常說明自動化
  • (6) 倫理/法遵清單:權限矩陣、審批線、資料留存與刪除政策

結語|把「技術」變成「常識」

你已經證明:開源不是便宜貨,而是可演化;AI 不是花拳繡腿,而是把經驗固化成規則、把規則變成設計。
當流程被看見、資料能被信任、模型能被解釋,管理就會變得更有人味

Odoo 與 AI & Data,不是兩條路;它們就是同一條「走向更好的決策」的路。


上一篇
☁️ 從 Odoo 到企業智慧:小型企業數位轉型的 25 天實戰回顧
下一篇
從 Odoo 看旅行業的運作: 行程是一種商品,流程是一條供應鏈
系列文
以 Odoo 雲端進銷存為核心,探索小型企業數位轉型新方向: 從進銷存、CRM 到 IoT 應用結合開源28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