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天,提到了資訊安全的基礎理念(CIA 三元組)、治理與風險控管,以及零信任架構如何強化存取安全。然而,當現代企業的系統規模愈來愈大、威脅愈來愈多,人力已經難以即時偵測與回應所有資安事件。這時,AI(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技術 正在改變資安防禦的樣貌——從被動反應,轉變為主動偵測與智慧應對。
過去的資安防禦仰賴規則式(rule-based)系統:
例如防火牆、入侵偵測系統(IDS)、防毒軟體,都是根據已知特徵(signature)來比對惡意行為。但在今日,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新型攻擊出現,已超出人工與傳統規則的負荷。
AI 的導入,帶來三項改變:
從靜態到動態學習:
模型能持續學習網路流量、使用者行為、系統日誌等資料,自我更新規則。
從反應到預測:
不再只是「發現異常」,而能預測哪個行為可能導致風險。
從孤立到整合:
AI 不只是工具,而是 SOC(Security Operation Center)中自動決策的一環。
入侵偵測系統(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IDS)過去依靠固定規則比對流量,但現代 AI 驅動的 IDS 具有「行為分析」與「異常學習」能力。
異常偵測(Anomaly Detection)
透過機器學習模型AI 能學習「正常網路行為的樣貌」。一旦出現異常模式(例如流量突然暴增、資料外傳、深夜登入),系統即自動警示。
實例:
例如銀行的內部網路若出現平常不會連線的主機互通,AI 模型即可偵測並判定為潛在 lateral movement(橫向滲透)行為。
這類技術的優勢是不依賴固定特徵庫,即使是從未出現過的新型攻擊,也能被偵測出「不尋常」的行為。
即便能偵測到異常,若人工需要逐一調查、分析、回報與處理,仍可能錯失關鍵時機。
因此,SOAR(Security Orchestration, Automation and Response) 成為現代資安的協調中心。
假設 AI 偵測到某位員工帳號在午夜從海外登入(異常行為),SOAR 系統可自動:
整個過程可在幾秒內完成,大幅縮短「威脅偵測到反應」的時間差。
UEBA(User and Entity Behavior Analytics) 是近年 AI 資安的重要分支。
它的核心在於「行為基準建模」——藉由 AI 分析每個使用者、設備、帳號的平常行為,建立一個「正常輪廓(baseline)」。
一旦偵測到偏離常態的行為,例如:
系統就會即時觸發警示,甚至交由 SOAR 進行後續應變。
UEBA 的價值在於:它不僅看「外部攻擊」,更能發現「內部威脅(Insider Threat)」。
AI 與自動化讓資安防禦邁向新階段,特別是在雲端、IoT、邊緣運算不斷擴張的環境中,AI 將逐漸扮演資安的「第一道智慧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