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以 Modern Web 技術 為核心、跨越前端、AI、區塊鏈與社會倫理的挑戰。
27 天裡,我嘗試讓「數據」變得溫柔,讓「科技」回歸人性。
我是一名長照社工。
某天,一位阿嬤拿著手機問我:「這個投資群組是真的嗎?」
那一刻,我意識到:懂科技的人有責任讓科技更安全。
於是我開啟這個系列 —— 用 Modern Web 重新定義「信任」與「透明」。
核心概念 | 說明 | 實踐方式 |
---|---|---|
即時 (Real-time) | 數據隨市場變化自動更新 | WebSocket、API 串流、Dashboard |
透明 (Transparency) | 資料流程可追蹤、可驗證 | 區塊鏈、智能合約、開源指標 |
安全 (Security) | 防駭、防詐、建立信任感 | 登入驗證分析、AI 詐欺偵測模型 |
➡ 重點:從數字到圖像,讓金融資訊更人性化。
➡ 重點:用機器學習協助早期預警、異常交易辨識。
➡ 重點:以社工視角拆解社會工程手法,結合技術做教育。
➡ 重點:從技術工具轉化為「信任架構」,強調可追溯與防偽價值。
➡ 重點:用商業數學建構量化交易策略,讓模型更貼近真實市場。
➡ 重點:用戲劇與故事反思技術倫理,讓 AI 有「人味」。
➡ 重點:從資料流到智能決策,完整串起前後端與金融邏輯。
範圍 | 主題摘要 |
---|---|
DAY 1–2 | 專案開場與社工初心:為何要談金融與區塊鏈 |
DAY 3–6 | 即時金融資料可視化、Dashboards、Tick Data |
DAY 7–10 | 風險指標與即時交易詐騙手法 |
DAY 11–15 | 「巨人」系列:劇場化敘事與倫理辯證 |
DAY 16–20 | 市場速度、公平與現代金融服務反思 |
DAY 21–24 | 機器學習與區塊鏈應用 |
DAY 25–27 | 登入驗證安全、分散式智慧與未來展望 |
維度 | 技術對應 | 社會價值 |
---|---|---|
即時數據 | WebSocket, API | 快速反應、資訊透明 |
可視化 | Vue.js, D3.js | 讓數據可理解 |
AI 預測 | Classification, Regression | 早期偵測詐欺與異常 |
區塊鏈 | Smart Contract, Hash Chain | 公開驗證與防偽 |
社工視角 | 案主故事與教育設計 | 科技素養與防詐教育 |
Modern Web 不只是框架,而是一種價值觀。
它讓資訊「即時」而非「焦慮」,讓科技「強大」但仍「善良」。
當前端與區塊鏈交會時,真正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 信任。
讓資料透明、讓行為可驗證、讓人心被理解。
這,才是 Web 的未來。
將 27 天系列中的技術、概念與關鍵字整理成一張可複製的總覽表。
幫助你快速回顧每篇文章的核心觀念與實際應用。
名詞 | 全名/中文說明 | 在系列中的應用 |
---|---|---|
Modern Web | 現代網頁開發架構,結合前端框架、串流與互動設計 | 整體專案主題,強調「即時、透明、安全」 |
Vue.js | 前端框架,用於構建使用者介面與動態組件 | Dashboard 與圖表互動式介面 |
React | 前端框架,用於高效元件渲染與狀態管理 | 即時更新圖表、串流資料顯示 |
WebSocket | 雙向即時資料傳輸協定 | 幣價、股價、風險指標即時更新 |
REST API | 用於資料請求與回傳的介面標準 | 從金融資料庫與交易所取得數據 |
Dashboard | 視覺化儀表板 | 幣價波動、VaR 模型、風險指標圖表 |
Frontend (前端) | 使用者看到的操作介面 | Vue/React 模組化設計 |
Backend (後端) | 負責資料處理與模型運算 | Python Flask / Node.js 模擬資料串流 |
Data Visualization | 資料視覺化技術 | 將數據轉為折線圖、K 線圖與熱度圖 |
名詞 | 中文說明 | 實際應用 |
---|---|---|
Tick Data | 每筆成交的即時報價資料 | 畫出股市「心跳圖」,顯示市場節奏 |
K 線圖 (Candlestick Chart) | 顯示股價開高低收變化的圖表 | 以 Python 與 Plotly 實作 |
Volume (成交量) | 市場交易活動強度 | 用於識別投資者行為趨勢 |
VaR (Value at Risk) | 預測在特定信心水準下的最大損失 | 建立風險圖表與警示系統 |
Portfolio (投資組合) | 多項資產的整體配置 | 量化交易策略模擬中的基礎 |
High-Frequency Trading | 高頻交易,利用即時數據快速下單 | 探討 AI 模型與倫理的邊界 |
Quantitative Trading (量化交易) | 以數據與演算法為基礎的交易方式 | AI 驅動的決策模擬主軸 |
名詞 | 全名/中文說明 | 在系列的對應應用 |
---|---|---|
LP (Linear Programming) | 線性規劃:求資源最優配置 | 模擬投資組合最佳化 |
IP (Integer Programming) | 整數規劃:限定離散決策變數 | 下單與否的二元選擇 |
Game Theory (博弈論) | 研究策略互動與競爭的數學理論 | 模擬投資者與市場對手行為 |
VRP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 車輛路線問題,用於最佳化調度 | 延伸至撮合與流動性配置 |
Classification (分類模型) | AI 模型的一種,預測類別 | 信用卡詐欺偵測 |
Regression (迴歸分析) | 預測連續數值的統計方法 | 預測市場趨勢或價格變化 |
Anomaly Detection (異常偵測) | 辨識非典型行為的模型 | 用於防詐欺與異常交易監測 |
AI Ethics (AI 倫理) | 強調人工智慧的透明、公平與責任 | 系列中反覆強調的價值核心 |
名詞 | 中文說明 | 在系列的角色 |
---|---|---|
Blockchain | 分散式資料帳本技術 | 保證交易記錄不可竄改 |
Smart Contract (智能合約) | 自動執行條件的程式化合約 | 模擬跨境交易與驗證流程 |
Hash (雜湊) | 資料加密摘要演算法 | 保護資料完整性 |
NFT (Non-Fungible Token) | 非同質化代幣,用於唯一數位憑證 | 延伸應用於金融教育與認證 |
Decentralization (去中心化) | 分散權限,減少單點風險 | 確保數據透明與公平 |
Verification (驗證) | 驗證交易、使用者或資料真偽 | 與防詐模組結合的核心概念 |
名詞 | 中文說明 | 實際案例 |
---|---|---|
Social Engineering (社會工程) | 透過心理操縱誘使受害者洩密或匯款 | 阿嬤投資群組、雷神卡詐騙 |
QR Code Login | 掃描登入方式,常被假冒 | 在「登入迷霧」篇分析風險機制 |
Phishing (釣魚詐騙) | 假冒網站或服務竊取資訊 | 模擬假交易平台防範教學 |
Identity Spoofing (身分偽冒) | 冒用身分進行金融詐騙 | 串連 LINE 群組詐騙實例 |
Elder Fraud (高齡詐騙) | 鎖定長者的詐騙行為 | 長照視角防詐教育應用 |
名詞 | 中文說明 | 角色與啟示 |
---|---|---|
Digital Ethics (數位倫理) | 探討技術的社會責任與道德邊界 | 「速度與良知」篇核心概念 |
Transparency (透明性) | 避免黑箱決策與資訊不對稱 | AI 模型公開化與可追蹤性 |
Accountability (問責性) | 誰為演算法錯誤負責? | 探討企業在自動化決策下的倫理責任 |
Data Literacy (資料素養) | 理解、解釋與應用數據的能力 | 長者金融教育的核心概念 |
Social Impact (社會影響) | 技術對弱勢群體的影響 | 將金融科技與社工實務連結 |
名詞 | 中文說明 | 實際場域 |
---|---|---|
FinTech (金融科技) | 金融與科技的整合應用 | 系列總主題核心 |
EduTech (教育科技) | 以科技輔助學習 | 用於防詐教育與金融素養課程 |
CareTech (照護科技) | 高齡照護與 AI 技術融合 | 「親愛的巨人」應用延伸 |
Data Dashboard | 數據儀表板 | 模擬幣價與股市視覺化工具 |
Real-Time Monitoring | 即時監控系統 | 幣價警示、風險變化提示 |
Human-Centered Design | 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理念 | 長者介面優化與可讀性標註 |
Cross-Domain Collaboration | 跨域合作(社工 × 科技 × 金融) | 專案背後的策略思維 |
Modern Web|WebSocket|AI|Blockchain|Vue.js|React|Dashboard|K 線|Tick Data|VaR|Classification|Fraud Detection|Smart Contract|Transparency|Ethics|Elder Care|Data Literacy|Quantitative Trading|Game Theory|LP|IP|VRP|Social Engineering|Security|Real-time|Trust|FinTech|CareTech|Education|Human-centered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