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各位 AI 領域的鐵人戰友們!過去這一年,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的進化速度簡直是飛快,從 Open GPT-4o 到 Meta Llama 3.2,多模態(LMM)的發展趨勢已經確立,市面上也湧現了大量的 AI 工具與解決方案。
然而,無論模型多麼強大,兩個核心問題始終困擾著企業應用:
為了解決這些痛點,讓 LLM 能夠使用最新或相關的資訊來生成回應,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簡稱 RAG) 技術應運而生,並成為業界主流的解決方案之一。RAG 透過整合外部知識庫,大幅提升了回應的品質和事實準確性。
然而,當面對需要跨越多個資訊片段、理解複雜關聯的「多跳問題」(Multi-Hop Question-Answering)時,傳統的 RAG 僅依賴向量相似度檢索文本塊(Text Chunks),就可能遭遇瓶頸:它可能會丟失關鍵上下文、檢索到重複資訊,或者無法掌握全域知識,導致答案不夠完整或缺乏解釋性。
這時候,我們需要一個更聰明的夥伴—GraphRAG。今天,我們就來深入探討這項結合 RAG 與 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 KG) 的創新技術,看看它是如何透過結構化知識,將生成式 AI 的精準度和可解釋性帶到新的高度。
在深入 GraphRAG 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其兩大基石:RAG 與知識圖譜。
RAG 是一種技術框架,其核心在於讓 AI 模型在生成答案之前,先去檢索相關資料,再根據這些資料來進行回答。
概念 | 定義與原理 | 技術細節與例子 |
---|---|---|
定義 | RAG 結合了「索引」、「檢索」與「生成」三大步驟,目的是利用外部資料來增強 LLM 的輸出。 | RAG 技術已成功應用於解決 LLM 的「幻覺」、缺乏領域專門知識及資訊過時等問題。 |
三大步驟 | 1. 索引(Indexing):將文件(例如 PDF 或文檔)切塊,並進行向量編碼(Vector Embedding),寫入向量資料庫。2. 檢索(Retrieval):使用相似性查詢(如餘弦相似度)來尋找與使用者問題最相關的文本塊。3. 生成(Generation):將檢索到的相關文本塊(作為上下文)與原始問題一起提交給 LLM 處理,生成最終答案。 | 假設用戶詢問公司最新產品的細節。RAG 會將問題轉換為向量,從文件向量庫中找到最相似的產品手冊片段,然後將這些片段提供給 LLM 作為生成答案的依據。 |
局限 | 由於主要依賴語義相似度在文本塊中進行檢索,當問題需要連接多個不同文本塊中的複雜關聯時,傳統 RAG 會力有未逮。 |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問題需要連接「前 OpenAI 員工」和「他們創辦的公司」這兩個實體,如果資訊分散在不同文件塊中,單純的向量搜索很難一次性捕捉所有必要的跨文件關係。 |
知識圖譜是 GraphRAG 的核心結構化數據基礎。
概念 | 定義與原理 | 技術細節與例子 |
---|---|---|
定義 | 知識圖譜是一種結構化的知識表示方式,由不同實體(Entities) 和它們之間的關係(Relationships) 所組成的網絡。它以符號形式描述物理世界中的概念及其相互關係。 | KG 的基本組成單位是「實體-關係-實體」三元組(Triplets)。實體通常代表具體的概念(如人、地點、產品),關係則描述實體間的連結。 |
例子 | 例如:「J·K·羅琳」是「哈利波特」的作者。在這裡,「J·K·羅琳」和「哈利波特」是實體,「是作者」是關係。 | 另一個例子可以是:「SpaceX」在「美國」設有總部。這呈現了實體(SpaceX, 美國)之間的連結關係 (headquarter in)。 |
優勢 | KG 組織資料的方式捕捉了內容和上下文,使其非常適合用於推理、解釋和處理複雜、多跳的查詢。 | 知識圖譜可以讓 Web 從網頁連結轉向概念連結,支援用戶按主題而不是字串檢索,真正實現語義檢索。 |
GraphRAG(Graph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正是將 RAG 的檢索能力,結合知識圖譜的結構化推理優勢,以克服傳統 RAG 的局限性。
特性 | 傳統 RAG(基於向量相似度) | GraphRAG(基於知識圖譜) |
---|---|---|
檢索基礎 | 向量資料庫中的文本塊(Text Chunks) | 知識圖譜中的圖元素(節點、關係、子圖) |
上下文理解 | 主要依賴語義相似度,缺乏多層次、複雜數據關係的理解 | 能識別複雜的語義關聯,具備更好的上下文理解能力和全域觀 |
應對多跳問題 | 較為困難,易丟失關鍵上下文 | 表現出色,能有效「連接點點滴滴」(connect the dots) |
可解釋性 (Explainability) | 較差,難以追溯生成過程 | 可大幅提升,能透過結構化資料節點追溯回應的邏輯來源 |
冗餘與長上下文 | 易產生冗餘信息,導致「失落於中間」(lost in the middle)問題 | 圖數據抽象和總結文本數據,顯著縮短輸入文本長度,減輕冗餘 |
GraphRAG 的核心優勢在於: 在 AI 檢索資料的路徑中,GraphRAG 能夠基於知識圖譜中已知的關聯進行推理。這使得 LLM 不僅能獲得與問題相關的片段,還能理解這些片段之間的結構化關係,從而減少虛構或不準確的內容。
GraphRAG 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它有一套結構化的工作流程,並在實際應用中展現了巨大潛力。
GraphRAG 的流程被系統化地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基於圖的索引(G-Indexing)、圖引導的檢索(G-Retrieval)和圖增強的生成(G-Generation)。
這是基礎建設階段,目的是建立或識別一個符合下游任務的圖資料庫 G,並建立索引。
資料來源可以分為:
索引方法:為了提高查詢效率,會採用多種索引方式。
此階段根據使用者查詢 q,從圖資料庫中提取最相關的圖元素 G*(例如節點、三元組、路徑或子圖)。
檢索粒度(Retrieval Granularity):可以根據任務需求,選擇不同的結構化資訊層級。
檢索增強技術(Retrieval Enhancement):用於確保檢索結果的高品質。
在最後階段,系統利用檢索到的圖數據 G* 生成有意義的回應。
生成器(Generators):根據任務類型選擇模型。
圖格式轉換(Graph Formats):由於 LLM 主要處理文本,需要將圖數據轉換為 LLM 可接受的格式。
GraphRAG 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尤其是在需要處理複雜關係和深度領域知識的企業場景中。
商業軟體大廠 SAP 推出的 AI Agent 服務「Joule」,就是以 SAP 知識圖譜 作為問答結構基礎。
微軟於 2024 年推出的 「Agentic-GraphRAG」 開源框架,透過函數調用多代理系統(multi-agent systems)和圖形資料庫檢索進行集成。
知識圖譜的結構化優勢使其擅長處理傳統 RAG 難以應對的複雜查詢。
儘管 GraphRAG 具有強大潛力,但在導入和維護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可忽視的挑戰與風險。
知識圖譜的構建是一個高成本和高技術門檻的工作,需要透過專業語義分析工具來進行。
隨著數據量增長,GraphRAG 系統的擴展性和效率面臨嚴峻考驗。
將結構化的圖數據轉換回 LLM 可接受的文本格式時,可能產生冗長上下文。
GraphRAG 的核心價值在於其混合設計,完美地將 LLM 的生成能力與圖結構的推理能力結合起來。
組件 | 核心功能 | 關鍵技術示例 |
---|---|---|
知識圖譜 | 儲存實體及其關係,提供結構化上下文。 | Neo4j AuraDB、Amazon Neptune、Google Spanner Graph。 |
向量搜索 | 處理非結構化數據(如文檔文本),提供語義相似度匹配。 | 嵌入模型(Embedding Models),如 all-MiniLM-L6-v2。 |
混合檢索器 | 整合向量搜索(Semantic Search)和圖查詢(Cypher Search),以應對不同類型的查詢。 | LLM Agents、LangChain 框架、Text2Cypher。 |
生成器 | LLM 根據增強提示(Augmented Prompt)生成最終答案。 | GPT-4o-mini、GPT-4、LLaMA。 |
由於 GraphRAG 涉及檢索和生成兩個複雜步驟,其評估需要更細緻的指標,特別是針對事實正確性和語義一致性。受到 RAGAS 框架的啟發,研究人員正嘗試使用 KG-based 的方法來增強評估。
評估維度 | 傳統指標 (RAGAS) | KG-Based 指標 | 測量目標 |
---|---|---|---|
事實正確性 | Factual Correctness (與參考答案比較) | Multi-Hop Semantic Matching(多跳語義匹配) | 答案的事實準確性。 |
忠實度 | Faithfulness (與檢索上下文比較) | Community-Based Semantic Overlap(基於社群的語義重疊) | 回應與檢索到的上下文之間的一致性。 |
答案相關性 | Answer Relevancy (與用戶輸入比較) | Multi-Hop Semantic Matching | 生成回應與用戶輸入的相關程度。 |
上下文相關性 | Context Relevancy (與用戶輸入比較) | Community-Based Semantic Overlap | 檢索到的上下文對用戶輸入的貼切程度。 |
KG-Based 評估方法的優勢:
透過將輸入和上下文轉換為知識圖譜,並在圖上執行算法(如加權 Dijkstra 算法進行多跳匹配,或 Louvain 社群檢測算法進行社群重疊分析),可以實現更細粒度和更忠實的事實對齊評估,尤其在高度實體層面相關或語義對比強烈的情況下,表現出更高的敏感性。
如果說傳統 RAG 是為 LLM 配備了一本電子百科全書,讓它能隨時查閱最新資訊,那麼 GraphRAG 就是為 LLM 裝上了結構化知識大腦,讓它不僅能查書,還能理解知識點之間的複雜網絡關係,進行深度推理和解釋。
現階段,GraphRAG 的導入和維護成本確實比傳統 RAG 要高,知識圖譜的建置也需要時間與專業技術。但隨著 LLM 在實體和關係提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 Pipeline)方面的能力越來越強,以及像 Neo4j Knowledge Graph Builder 這樣的工具不斷湧現,知識圖譜的自動化構建門檻正在迅速降低。
這也預示著,未來 RAG 的發展方向必然是走向結構化。GraphRAG 的出現,為我們解決企業級複雜問答、實現高可解釋性 AI 應用,提供了最堅實的底層架構。
鐵人賽的各位,GraphRAG 技術目前仍處於早期階段,未來還有巨大的優化空間,例如如何高效地整合多模態資訊、如何實現大規模圖譜的動態更新等。
如果你對生成式 AI 的精準度抱持著「追求極致」的態度,並對知識架構有強烈的興趣,那麼 GraphRAG 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新賽道!
讓我們一起迎接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 GraphRAG 時代吧!我們下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