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9
0
生成式 AI

生成式AI:從歷史與基礎原理到賦予產能的工具系列 第 29

生成式 AI 與法規、倫理、著作權

  • 分享至 

  • xImage
  •  

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在短時間內徹底改變了創作、生產與決策的模式,但也引發了法規、倫理與著作權等多方面的爭議。當 AI 能自動生成文字、圖片、音樂甚至程式碼時,誰擁有這些內容的權利?又該如何確保其使用合乎倫理與法律規範?

法規與治理框架

各國政府正積極制定生成式 AI 的相關法規,以確保技術發展不脫離公共利益。
例如:

  • 歐盟 AI 法(EU AI Act):將 AI 系統分級管理,要求高風險應用進行透明與合規審查。

  • 美國 AI Bill of Rights:強調演算法透明度與使用者隱私保護。

  • 台灣數位部政策:關注 AI 的資料治理與模型責任歸屬。

核心原則:透明性(Transparency)、可追溯性(Traceability)、問責性(Accountability)。

企業在導入生成式 AI 前,應建立 內部 AI 治理架構,確保模型開發、資料蒐集與應用過程皆符合法規。

倫理議題:責任與信任

生成式 AI 涉及的倫理挑戰包括:

  • 內容真實性:AI 可能生成假新聞或誤導性資訊。

  • 責任歸屬:當 AI 錯誤決策導致損害時,應由誰負責?

  • 人機關係:AI 參與創作是否會稀釋人類價值與創造力?

因此,建立「負責任的 AI(Responsible AI)」理念,已成為產業共識。

著作權與創作歸屬

目前多數國家尚未明確規範「AI 生成內容的著作權」。
普遍原則為:

  • 若作品由人主導並透過 AI 輔助完成,著作權屬於人

  • 若完全由 AI 自動生成,可能不受著作權保護

此外,AI 在訓練過程中使用的資料若包含受保護作品,可能涉及侵權。
因此,開發者與企業應重視 資料來源授權(Data Licensing)合理使用原則(Fair Use)

結語

生成式 AI 的發展勢不可擋,但法規與倫理是其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唯有在公平、透明與負責任的框架下,AI 才能真正促進人類創造力的延伸,而非取代。


上一篇
生成式 AI 的風險:幻覺、偏見、資安
下一篇
生成式 AI 的未來:從工具到協作者
系列文
生成式AI:從歷史與基礎原理到賦予產能的工具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