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介紹了數位轉型後,在軟體轉型的第一個案例,是可以透過外部廠商的制式化軟體,讓原本系統可以轉移的案例。但有許多內部使用的系統,往往因為高度機密性,或是資料涉及許多不同內部單位的資料串接,無法直接找到可匹配的外包軟體套用,而必須內製開發,例如今天要介紹的 CRM 系統。
除了內部不同單位系統串接外,資料的正確性、系統控管的資安程度、不同內部系統資料拋轉的難題,都會是 CRM 系統要考量的項目。來看看這個系統的狀況與說明吧!
Situation
- 公司內部近六成人員使用的老舊系統,約有十年的技術代溝
- 系統資料須與其他部門串接,連動的資料拋轉頻繁
- 技術停留在前、後端程式未拆分,造成維護上的困難
- 從早期都是自由填寫,慢慢拆解才有模組化內容,但已經產生許多髒資料,導致報表容易錯誤
- 過去的高度客製開發與維運,牽一髮動全身的操作,往往造成系統崩潰需緊急救援的維護成本
- 由於架構老舊,新需求疊加不易
- 沒有手機版,讓操作人員需要紙本書記後,再用電腦補述
- 部分流程仍停留在紙本、各項紀錄往往需要信件、紙本保存多重管道追蹤,容易造成資訊不對等的情況
Task
- 藉由產品經理角色導入,協助內部人員逐步建立產品觀念,作為中間溝通橋樑,減低需求、開發團隊的認知落差
- 系統資料文件化,將需求討論透過文件溝通,逐步成形為規格書
- 整合開發人力,每周與需求方的例會,釐清各項底線與架構建議,開發前透過架構師及前、後端工程師密切討論,於方向一致後,每周拆分任務進行開發,提升團隊默契、產能更聚焦
Action
- 需求端思維轉型
- 系統流程重新切分檢視:需求團隊的產品思維提升,並從日常營運將各項需求系統化
- 系統權限重新定義:將所有使用人,清楚切分使用權限、資料權限,更明確劃分不同單位人員的職掌與分工
- 產品設計引導
- 流程圖重整:從正向流程思考轉向泳道圖,提供跨組織、跨人員形式的流程思考
- 加入使用者體驗設計:除了基本需求之外,加入使用者體驗設計界面的操作,並考量不同角色使用的流暢度,讓系統使用體驗加分
- 盤點各種使用者情境:經過不同情境的細節檢視、歸納整理後,綜合出各種結果才匯集出最終的功能設計
- 導入功能性、使用體驗測試:透過不同維度的測試,降低交付產品的落差
- 技術端支援
- 資料正規化、正確化:將常用的固定資料正規畫,減少資料錯誤,大大降低維運的人為失誤
- 從 pilot 系統開始:初步建立雙方驗收的系統驗收,增強彼此信任與合作默契
- 開發流程循序漸進:逐步提供開發成果,並進行使用者功能、需求驗收、增加使用者體驗測試,才交付給需求方
Result
- 從需求端控制一切、老舊系統造成的產品效率低、維運成本高的困境,轉為聚焦核心業務的產品開發
- 建立需求端對軟體使用的認知,與新一波從需求端開始的流程制度的改革,逐步讓數位轉型,從 IT 部門擴展到需求單位的轉型
- 改善需頻繁修改、bug 回報、等待修正週期長、中斷 IT 事務的狀況,讓系統穩定度提升,增加需求方信賴度
- 透過產品思維再造,到系統使用流程再造,讓需求團隊意識到如何將需求說明準備好,跟 IT 進行更順暢的需求溝通
- 初期 pilot 開發成本費時費力,但透過各區同仁參與測試,讓後續系統推行更順暢
- 產品思維觀念建立後,大大提升需求端對功能的提案完整度,讓團隊能往同方向前進,達到雙贏的目的
後記
終於來到最後一天了,過去看了這麼多鐵人 30 天競賽的文章,只有當自己投入其中之後才知道有多麼困難
感謝過去能身處在專業的團隊,在面對如此緊湊的數位轉型專案推動的節奏中,能有自己貢獻的機會,以至於職涯有機會可以從一般工程師跟著團隊轉型為 SRE,也因為有優秀的 IT 管理層,以至於能夠看見僅僅靠自己無法達到的風景。
過去 30 天的文章,其實也僅僅是整個團隊在組織內推動數轉的一部分,還有很多內容可以談,包含技術實作面等等。然而最重要的要能夠從立案、資源盤點、定錨、轉型實作、IT 團隊建立、產品再造相信走過或走在這條路上的人知道有多麽不容易,以至於才有這一系列鐵人賽的文章出現。特別感謝過去團隊提供相關的專業資料與內容,才有辦法完成這一系列的挑戰,為團隊留下紀錄、為過去彼此一起努力過的戰場留下紀錄。
最後要謝謝老婆,當初轉換職場也是因為她的鼓勵才會轉換職場跑道,而在過去將近4年的團隊推動轉型的過程中老婆也看在眼裡,而這 30 天要能夠發文章其實有她的支持很重要,每一天有很多生活的大小事要做,她都盡力幫忙,或是能夠把過去點點滴滴的回憶拉起來也都有她的一份力。總之,要完成這 30 天挑戰要謝的人太多了,就謝天吧~
期待未來再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