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看到這篇的讀者,請讓我在此感謝你們,這篇算是完賽心得跟聊一下我自己對於 Effect 的想法,不過在開始前,我想先推薦幾個東西
上面兩個是我之前在網路上發現的不錯的資源,分享給大家
對我而言,看到 Effect 的第一印像,大概跟看到 Rust 是一樣的,都是:「這什麼鬼」, Effect 是一個型態? Effect 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把東西包裝成 Effect ?一開始 Effect 的官網並不是長成現在這樣的,在我的記憶中,我第一次看到的 Effect 的網站就只有列出一堆 Effect 提供的功能,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上面是來自 wayback machine 的截圖,這是我記憶中第一次看到的網站的部份,有興趣可以從上面的連結去看看以前的網站長什麼樣子,但我相信,你看到後的感想應該會跟我差不多:「ok ,我知道這個東西有很多功能很厲害,可是我還是搞不懂這個東西可以解決我什麼問題」,直到某天,我在處理一個複雜的流程問題時,意外的又看到了 Effect 網站的連結,又再次閱讀了文件,才意識到,這個東西在解決的是流程控制啊
那是我正式開始使用 Effect 這個套件,慢慢的我開始喜歡上它將程式流程抽像化後再加以控制的強大能力,現在 Effect 的官網大幅的改善了,同時使用的人數也越來越多了,老實說還真的有點開心有這麼多人發現 Effect 的好,而我也開始希望有更多人注意到 Effect 這個強大的套件,因此參加了鐵人賽
今年是我第四次參加鐵人賽了,之前有一次未完賽,一次一口氣投稿了兩個系列還都完算,還有一次獲得評審的青睞而得到優選,說真的,寫 30 篇的文章還真的不容易,不過我也很高興的是這次有順利的寫完,可以盡量的把 Effect 跟我的經驗介紹完整,雖然 Effect 還有很多很多的功能,不過認為最重要的是流程控制,與透過這次實際應用的分享,介紹如何使用
透過這 30 篇文章,我希望能不僅分享了 Effect 的實用性,更傳達了它在複雜流程控制上的獨特魅力。再次感謝各位讀者看到最後,這系列就要在這邊告一段落了,但對我而言,使用與探索 Effect 並不會停止,如果之後還有什麼有趣的新發現的話,我將會分享在個人的 Substack 上,如果有興趣的話歡迎訂閱,另外再次提一下,今年的 11/29 我要在 JSDC 上分享 Effect ,有興趣的話歡迎來看看,期待與各位在現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