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0
生成式 AI

30 天玩轉生成式 AI:從入門到應用系列 第 22

AI 與文化 —— 全球化時代的智慧與差異

  • 分享至 

  • xImage
  •  

生成式 AI 讓世界變得更近了。
無論你在台北、首爾、巴黎或紐約,
都能用同一個 ChatGPT、同一個 Midjourney、同一套模型。

它讓我們在語言與地域的界線之上,
共享知識,也共享想像。

但同時,一個新問題也出現了:
當 AI 的語言、資料與邏輯越來越「全球統一」,
我們的文化會被同化,還是被放大?

一、AI 的「文化中性」是一種幻覺

許多 AI 模型以英文為主要訓練語料,
也多由西方公司開發。
因此,AI 的「思考方式」常帶有特定文化的框架。

例如:
• AI 在回答「成功是什麼」時,
可能偏向強調「個人成就與效率」。
• 但在亞洲文化中,「成功」也包含「家庭、和諧、責任」。

AI 看似中立,
其實反映了它所學到的文化視角。

二、AI 與語言的多樣性

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
當 AI 模型主要使用英文資料訓練,
小語種語言的表達方式可能被忽略。

一個失去母語的世界,也會慢慢失去獨特的思考方式。

因此,越來越多國家與研究團隊開始建立在地語料模型:
• 韓國的 HyperCLOVA
• 日本的 rinna
• 台灣的 TAIDE 專案(Taiwan AI Development Ecosystem)

這些努力不只是技術的突破,
更是文化的保存與延續。

三、AI 可以成為文化的放大器

當 AI 學會多語言、多文化之後,
它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展示文化特色。
• 將台灣文學翻譯成世界各地都看得懂的版本
• 讓原住民族語可以被更多人理解與保存
• 甚至生成具有在地美感的藝術與音樂

AI 不一定會同化文化,
反而可能讓文化更容易被「看見」。

當工具被在地人使用,
技術就會說出文化的語言。

四、文化決定了 AI 的「靈魂」

AI 是全球的,但文化讓它有個性。
同樣的模型,在不同國家會被用出不同味道:
• 日本把 AI 用於創意與動漫產業;
• 美國聚焦在生產力與自動化;
• 歐洲強調倫理與隱私;
• 台灣則在醫療、教育與創意設計領域中結合 AI。

AI 的發展路徑,其實就是各地文化價值的延伸。

五、人類的多樣性,是最珍貴的資料集

未來的 AI 若要真正理解人類,
就必須理解「文化多樣性」的價值。

資料不是冷冰冰的數字,
它們承載了故事、語氣、歷史與生活方式。

AI 的智慧來自資料,
而資料的靈魂來自文化。

今天的重點
• AI 的中立性是一種幻覺,模型反映開發者的文化視角。
•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保存多語言資料就是保存思考方式。
• AI 可以成為文化的放大器,而非同化者。
• 技術是全球的,但文化讓它有溫度、有靈魂。


上一篇
AI 與藝術 —— 當靈感被機器描繪出來
下一篇
AI 與社群 —— 當演算法開始學會「聊天」
系列文
30 天玩轉生成式 AI:從入門到應用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