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教室,空氣濃得像要滴出矛盾。
教授的聲音越來越高,理工男的語速越來越低。
一場看似關於「資料可用性」的討論,最後卻變成一場信仰的衝突。
理工男坐得筆直,語氣冷靜:
「那些是公司內部機密,我不能公開。雖然我處理過,但沒辦法拿來研究。」
教授微微一愣,語速突然加快,語尾開始抖:
「我不是要你偷資料啊!我只是問你有沒有接觸過資料!」
空氣頓時緊繃。
理工男的眼神閃了一下,嘴角動了動:
「可是,我真的不能講太多,簽過保密協定...」
教授深吸一口氣,手指敲著桌面:
「我問的不是 NDA,我問的是你『看過』嗎?你有沒有『感覺過』那些資料的結構?!」
那一瞬間,兩人的語言體系完全錯開。
教授忍不住拍了一下桌:
「你要當顧問!你要做 ESG!但你從沒親手摸過公開資料站的報告?!」
「那你做的分析只是空中樓閣啊!」
理工男低下頭,小聲 murmur:
「我想當顧問,可能是石化業的吧...我想做 ESG,用公開資料站的永續資料...」
那聲 murmur,像是一種求和,也像是一種投降。
教授停了幾秒,嘆口氣:
「我知道你不是不懂技術,我是怕你太懂技術,反而看不到資料裡的人性。」
教室靜默。只有冷氣聲。
理工男相信資料閉環(Data Pipeline)是自動化流程的完美解。
他想用乾淨的 API、完整的欄位,建一個可監控的模型。
但教授要的不是機器運轉的閉環,
而是「資料被人看見、被制度吸收、被行動回饋」的閉環。
理工男的閉環止於代碼;
教授的閉環始於信任。
這場衝突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信任問題。
理工男守著「精確性」的信仰,教授捍衛「可用性」的信仰。
理工男要證據,教授要現實。
理工男怕錯,教授怕空。
兩人都沒錯,但他們信的不是同一套「資料宗教」。
📖 理工男信的是「模型的乾淨」。
👩🏫 教授信的是「資料的溫度」。
教授後來說了一句像詩的話:
「資料的閉環不是在雲端,而在人心。」
理工男那天回家,洗了個很長的澡。
他在水聲裡想著,也許教授不是要他「拿出資料」,
而是要他打開自己。
這場看似學術的爭執,其實是兩種世界觀的碰撞:
| 理工腦 | 商學腦 |
|---|---|
| 精確性(Precision) | 可行性(Pragmatism) |
| 資料潔癖 | 脈絡包容 |
| 模型導向 | 決策導向 |
| 追求控制 | 接受不確定 |
| 工程信仰 | 治理信任 |
教授的爆炸,不是情緒,而是焦慮——
他怕學生只會訓練模型,卻忘了資料的「社會生命」。
理工男的沉默,也不是倔強,而是一種信仰——
他怕講錯數字、怕失真、怕誤導。
但生成式 AI 的時代,
最大的挑戰不是資料太少,而是「人」太封閉。
資料閉環不是技術循環,
是信任的再生。
💡 一句話總結:
「教授爆炸的那一刻,理工男才明白——資料不是被抓取的,是被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