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已司法定讞、清白確立的高齡醫師仍遭攻擊,引發社會震撼。此事件提醒我們:高齡臨床工作者面臨的風險不僅來自醫療壓力,更來自資訊落差、行政負荷與環境安全問題。AI 與資料工具若被正確導入,能讓醫療現場更安全、更有效率。
醫療暴力的訊號常散落在不同平台:社群留言、評論網站、公開貼文、陳情資料等。
人工難以即時整合,而 AI 能處理大量文字並找出語氣升高、仇恨傾向或重複針對特定對象的內容。
這些分析皆基於公開資料,不涉及監控個人或蒐集隱私。
AI 在此扮演「模式偵測器」的角色,提醒人類注意異常變化,而非替人類做判斷。
許多高齡醫師最大的壓力不是看診,而是文書與庶務,包括:
AI 能協助:
這些功能的核心目的很單純:
讓醫師把時間還給病人、學生與臨床決策。
AI 可協助偵測院內異常行為,例如:
這屬於「行為模式偵測」,不需要攝影辨識,也不會進行個人監控。
AI 只負責提示,而最終判斷永遠由人類做出。
為避免誤用並維持信任,醫療 AI 必須遵守:
人類決策(Human-in-the-loop)
AI 不得取代人類做安全裁決。
資料最小化(Data Minimization)
只用必要資料,不蒐集個人隱私。
目的透明(Purpose Transparency)
AI 只用於保護醫師與病患,而非監控。
因為他們是:
醫療系統越需要經驗,越需要保護累積最多經驗的人。
AI 的角色,不是看著人,而是幫助人。
https://chestmed.org/url/geraldk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