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0
AI & Data

AI 與統計在醫療與長照的應用:連結教育、收入、婚姻與居住,建構健康與照護決策支持系列 第 59

AI+HI 新時代生存指南:從「手機就會 AI」到醫療、軍事與資料治理的完整藍圖

  • 分享至 

  • xImage
  •  

AI+HI 新時代生存指南:從「手機就會 AI」到醫療、軍事與資料治理的完整藍圖

作者:你我都能上手的實作派

導言

AI 其實沒有你想得那麼遙遠——會用手機,就能開始用 AI。你每天在手機上使用的輸入法、相機濾鏡、語音助手、地圖路線建議,背後就有 AI 的影子。接下來十年,**AI+HI(Human Intelligence/Human Insight)**將是主旋律:AI 負責高速運算與模式辨識,HI 負責情境、價值與監督。本文根據你提供的影片素材,整合為一套可落地的藍圖:

  • 如何從「Excel/Power BI」這些熟悉工具切入
  • 為何「Data is the new oil」但重點在精煉與治理
  • 醫療/智慧醫院(含 NHIRD 健保資料庫)、軍事科技AI 眼鏡等應用的啟示
  • 面向讀者的行動清單風險倫理清單

結論先說:AI 門檻下降,但治理與倫理門檻上升。做對「資料、流程、監督」,才能把 AI 真正用在刀口上。


速讀重點(給忙碌的你)

  1. 會用手機→就能開始 AI:先用現成服務拉出第一個價值點(語音轉文字、摘要、翻譯、智慧搜尋)。
  2. Excel/Power BI 就能亮劍:先做可用的儀表板(Dashboard),以「KPI 驅動」來證明價值,再考慮上雲擴容。
  3. 資料是新石油,但要精煉:沒有資料治理(品質/權限/合規),就沒有可靠的 AI。
  4. AI+HI:高風險情境(醫療、金融、軍事)必須人保持在迴路內(Human-in-the-Loop)
  5. 醫療最具爆發力:智慧醫院與 NHIRD 讓台灣具備世界級土壤,但必須守住隱私與倫理底線。
  6. 軍事科技啟示:AI 是系統戰決策加速;民用領域也要思考韌性與資安
  7. 先小後大、從近到遠:一頁報表、一個流程點,一步步把 AI 變你團隊的日常肌肉。

專有名詞解釋(讀者友善版)

  •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讓電腦「學」規則與模式,做分類、預測、生成。
  • HI(Human Intelligence):人類的經驗、常識、價值判斷與倫理責任。
  • Human Insight:對人性與情境的洞察(例如醫護現場的同理與經驗)。
  • HITL(Human-in-the-Loop):人在過程中持續參與標註、審查、覆核。
  • HOTL(Human-on-the-Loop):人在系統外監督,有必要時介入修正。
  • RWD(Real-World Data):真實世界資料,如電子病歷、保險理賠、穿戴裝置。
  • NHIRD:臺灣健保資料庫(覆蓋面廣、追蹤長、研究潛力高)。
  • ETL:Extract-Transform-Load,資料抽取→轉換清理→載入。
  • 可解釋性(Explainability):讓人看得懂 AI 做出結論的依據。
  • 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資料定義、品質、權限、稽核、合規的一整套制度。
  • 智慧醫院(Smart Hospital):以病人為中心,結合感測、流程再設計、AI 分析與資訊互通。
  • 資料視覺化(Data Visualization):把數字變圖表/互動儀表板,縮短理解時間。

1. 「會用手機→就會 AI」:先用你熟悉的工具

你不需要一次把所有系統推翻重來。先把日常工作中的痛點交給 AI 打輔助

  • 語音→文字:會議記錄、口述備忘,省去大量手打時間。
  • 總結→行動:把長文壓成重點與待辦清單。
  • 翻譯/改寫:跨語言協作、潤飾商業郵件。
  • 影像搜尋/OCR:把紙本或圖片資料「變可搜尋」。

這些,你的手機+雲端服務已經能做八九成。先用起來,再談升級。


2. Excel/Power BI 就能分析「Big Data」?

可以,但有前提:多數單位的「大數據」其實是中型資料 + 複雜維度。用 Excel/Power BI 先打底非常有效:

  • 步驟範例(超精簡)

    1. 匯入資料(CSV、資料庫匯入)。
    2. ETL(去缺值、統一代碼、時間對齊、主鍵去重)。
    3. 規劃 KPI(例:再住院率、良率、應收週轉天數)。
    4. 建立 互動視覺化(切片器、維度鑽取)。
    5. 每週滾動:新增資料→重算→回顧決策
  • 何時升級至雲端/分散式?
    當你遇到**資料量超過本地極限、多人協作與權限精細化、需要近即時(near-real-time)**時,再規劃上雲(資料倉儲、流處理、向量資料庫等)。

    重點:先用熟悉工具驗證價值,再投資更大架構。


3. Data is the New Oil:沒有「精煉」,就沒有價值

No DATA, No VALUE, No AI。但資料本身不會自然變現,你需要:

  • 資料字典與一致性:欄位定義、計算口徑、單位標準化。
  • 品質管控:錯誤率門檻(例:<1%)、可用率門檻(例:>90%)。
  • 權限與稽核:誰可以看、誰可以改、留 LOG 可追溯。
  • 法規與倫理:去識別化、最小化收集、使用目的告知。
  • 場景先行:以「特定業務問題」倒推資料需求(而非先蒐集再找用途)。

資料治理不是 IT 責任,而是「全組織的共同語言」:管理、法遵、資訊、業務,一起參與。


4. 快速運算+雲計算:AI 爆發的雙引擎

影片指出:**高速運算與大量儲存(雲計算)**讓 AI 快速發展。實務要點:

  • 雲端先租後買:先以服務形式取得 GPU/加速資源,別一開始就重資本。
  • 邊雲協同:即時處理在邊緣(Edge),重訓與整併在雲端。
  • 成本控管:為訓練/推論分開算帳,設關機策略與配額
  • 模型生命周期:資料變了→模型要再訓練→要有版本與回滾機制。

5. 醫療與智慧醫院:AI+HI 的「最強場景」

你提供的多支醫療影片與 NHIRD 特別重要,歸納成三點:

5.1 智慧醫院的五個落地要件(實務翻譯)

  1. 流程再設計:先畫出實際流程(病人動線、檢驗、影像、病房、行政),找瓶頸。
  2. 資料平台:EMR/影像/保險理賠/IoT 感測打通,形成單一事實來源
  3. AI 協診(HITL):影像判讀、三高風險、再住院風險,由 AI 先預測,醫師審核定案
  4. 隱私與合規:去識別化、告知同意、最小必要原則。
  5. 變革管理:訓練與激勵,讓醫護把 AI 當工具,而非負擔。

5.2 NHIRD(健保資料庫):華人世界的超級資產

  • 覆蓋廣、可追蹤、變項豐富,可做疾病風險分層、介入成效追蹤、成本效益分析。
  • 必須配套倫理審查、權限控管與使用目的限制,才能「放大善、降低風險」。
  • 與醫院內部 EMR/穿戴裝置結合,可推進個人化醫療與健康餘命(healthspan)

5.3 DeepMind 青光眼、AI 眼鏡與「長壽 142 歲」的理性看法

  • AI 影像輔助(如青光眼)屬於「協助醫師更快、更準」,不是完全自動替代。
  • AI 眼鏡:把感知、即時翻譯、情境提示搬到日常生活,對教育、工作與長照有巨大潛能。
  • 142 歲的長壽宣稱:可以當「激勵願景」,但科學上要看實證與統計基礎;更務實的是延長健康餘命(少病痛地活得更久)。

6. 軍事科技三部曲:對民用世界的兩個大啟示

《軍事科技》系列聚焦:感測器融合、無人系統、自主控制、決策輔助。對民用領域(政府、醫療、交通、能源)帶來兩個提醒:

  1. AI 是系統戰:不是單一模型的勝利,而是資料、通訊、指揮、後勤的全鏈結。
  2. 韌性與資安:關鍵基礎設施的 AI 與資料必須抗攻擊、可降級運行、可人工接手

7. 馬上可用的落地清單(從今天就能做)

  • [第一週] 用手機把會議「語音→文字」,並讓 AI 產出三行摘要+三件待辦
  • [第二週] 把過去一年資料丟進 Excel/Power BI,做一頁 KPI 儀表板
  • [第三週] 設定資料字典與欄位口徑(至少 20 個關鍵欄位),把 ETL 程式(或 Power Query)存檔版本。
  • [第四週] 選一個高價值流程(例:醫院再住院風險、客服升級判定、產線異常預警),做AI+HI 小實驗:
    • AI 先預測 → 人工覆核 → 每週檢討準確度/召回率與「覆核時間」。
  • [持續] 為 AI 場景建立隱私與告知機制,包含去識別、權限申請、審計軌跡。
  • [擴大] 當證明價值後,再上雲與擴容(資料倉儲、權限分層、串流資料)。

8. 風險與倫理清單(請貼在牆上)

  • 資料最小化:只收與目的相關的最少資料。
  • 可追溯:每次存取與修改都要留痕。
  • 偏誤檢測:針對性別、年齡、地區做結果比對,避免模型歧視。
  • 人類最終裁決:醫療、金融、公共安全務必 HITL。
  • 降級計畫:系統異常時可人工接管,不中斷服務。
  • 清楚溝通:讓使用者知道何時由 AI 決策、何時由人決策。

結語:把 AI 變成團隊的日常肌肉

AI 的確很強,但真正讓它落地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定義問題、如何精煉資料、如何設計人機協作流程、如何守住倫理底線。
從「手機上的 AI 小幫手」開始,接上「Excel/Power BI 的一頁報表」,再到「智慧醫院與 NHIRD 的國家級創新」——先小步快跑、持續迭代,你就能在 AI+HI 時代,做出穩健而長久的累積。


參考資料


上一篇
當銀行利率、美元結構商品與 AI DATA 相遇:
下一篇
當 AI「發脾氣、拍馬屁、又看見幻覺」:三重風險下的人類清醒指南
系列文
AI 與統計在醫療與長照的應用:連結教育、收入、婚姻與居住,建構健康與照護決策支持6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