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0

三十天走完,我們從最簡單的理論到後面的實務,不只訓練出以 ResNet34 為核心、準確穩定的災害影像分類器,也把 Dify+RAG 打造成一條從「表單→模板→檢索→LLM→輸出」的可溯源決策鏈;前者給系統可靠的感知,後者把結果轉化為有章可循、可審核、可執行的行動建議。
我們用混淆矩陣、Loss 與 ROC-AUC 釐清模型極限,用政策化 System Prompt 規範角色、格式與風險邊界,證明在高風險場景中,流程正確、輸出標準化與依據可查比一味追求指標更關鍵。最終成果把災害類型確認從分鐘級壓到秒級,讓應變建議立基手冊而非直覺,並以引用與審計軌跡確保可被稽核
技術堆疊自 PyTorch/Fast.ai 到 Hugging Face Spaces、再到 Dify Workflow 與 RAG,完整支撐 SDG 13 氣候行動 的落地。更重要的是,我們學會把 Perception 與 Decision 解耦、把檢索意圖模板化、把提示詞當政策文件,讓系統能持續維護、灰度迭代、穩定升級(含未來接入即時天氣與 CV Tool 的全自動化閉環)。至此,我們不只是模型開發者,更是能把 AI 能力轉譯為真實價值的系統架構師;這一套「流程為骨、依據為証、政策為盾」的方法論,將成為我們持續探索與貢獻的堅實基礎。
那我們之後再見拉~


上一篇
Day 29 🎨 風格遷移實作介紹(補充)
系列文
從入門村到最終 BOSS:30 天打通深度學習主線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