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活在情緒之中。也就是說,情緒是自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情緒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背景,所以把情緒當對象來討論時,是劃分出一特定的範圍,用語言來討論它在個人身心上的表現。
人,總是活在情緒之中。也就是說,情緒是自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情緒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背景,所以把情緒當對象來討論時,是劃分出一特定的範圍,用語言來討論它在個人身心上的表現。
試想下列時刻:開車時被狂按喇叭或猛閃燈(憤怒),走路踩到狗屎(憤怒無奈),小孩哭叫還把你的貴手機丟在地上(生氣),失業,減薪(失落),親友死亡(哀傷)……
所以我們瞭解到,情緒的產生往往不是自己能預先控制的。除了我們無法控制情緒的產生之外,我們也發現,產生後的情緒,多半不受我們意志所擺佈。實情反倒是,情緒常常把我們搞得暈頭轉向,讓自己都有出人意料的言行。
所以要知道,受情緒影響,是一個正常的心理現象。因此情緒管理的首要認識是:一般的狀況下,情緒的發生,不能被自己管理。
過去的觀念,我們會說,「某人生氣了」或是「某人很龜毛」。然而,一種觀念的反轉,人與情緒的關係可以解讀為:「生氣佔領了某人」,「某人被害怕控制住了」。人做為情緒表現的載體,會因個人性格特性的不同,呈現情緒表現的不同形式。例如,生氣在某甲身上是悶在心裡,在某乙身上卻是大聲叫駡。而性格特性的不同,是因為過去生活經驗所塑造的表現樣式。
情緒管理在此的意涵,即當我們承載XX情緒時,我們有能力改變它的表現形式,或找方法卸除它。
首先,我們要認識情緒是如何產生的。在生理面上,有兩條產生情緒的路徑。
路徑一:當外界刺激經由感官統合輸入至丘腦,轉到杏仁核,接著下指令指揮內分泌系統、自主神經系統,然後迴饋到新皮質。
路徑二:當外界刺激經由感官統合輸入至丘腦,先到新皮質,再到杏仁核,接著下指令指揮內分泌系統、自主神經系統。
註:杏仁核(Amygdala)是原始恐懼、憤怒、憂傷的來源。新皮質(Cortex)主掌理性分析。
我們會發現,路徑一反應的是快速,直接,原始的情緒,它常常是求生存的重要路徑,但也容易衍生情緒失控的可能。而路徑二的反應較慢,精緻耗時,它反應的是經過認知考慮後,計劃性的情緒,也稱作次要情緒。
因為情緒產生的生理路徑並不是唯一的,於是我們有了選擇,也使得情緒的介入與改變成為可能,透過特定的方式(如治療、諮商等)來創建一種腦部神經傳導路徑,增強對杏仁核的控制。即訓練腦皮層,使它功能更強化。例如:生產分娩時所使用的拉梅茲法,即為運用認知預告來因應生產時的恐懼與身體疼痛。
改變情緒的方式有很多,在系列文章中所介紹的情緒穴道敲擊方式,是一種溫和漸近且可以自行執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