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 已經講了 27 講高有效性的文章了, 大家應該也有一些概念了, 本想說還剩三篇再寫一個專題, 但覺得這樣就好像沒有結尾, 似乎架構不夠完整, 所以來用三篇約 5000 字來做個結尾吧, 但不少都是比較個人的觀點, 多少有點偏頗, 大家就忍耐一下吧.
在第二篇中, 我直接說出來成本是高有效性最重要要考量的, 但說穿了, 也是最大的敵人, 畢竟事情是要有人做的, 也是要花錢的, 時間更畢免不了, 而我通常說, 有四個 "化" 是最花資源的, 甚至無論是在人力, 時間, 設備都可能是無法壓縮到低的, 以及越想要壓縮成本越高, 也更有做不好的風險.**
一般化: 讓原本專用的程式可以讓在很多環節與情境下執行, 應付不同的須求, 可以自動的去組裝而用最低的成本去客製化, 讓再利用成本降低, 再某方面就是軟體化.
自動化: 原本一些須要有人去操作或設定的事情, 由程式去做掉, 甚至是一些錯誤排除都可以程式去做, 尤其是在面臨一定時間的執行, 都能夠把環節串聯起來.
規模化: 無論是把效能提升, 把效率提升, 把規模提升, 都有可能導致原本的系統要重新製作, 甚至在某些邏輯也有所不一樣的重製, 這成本也是相當高.
穩定化: 也就是讓這系統能夠高有效性, High Availability, 或 High Reliable, 能夠 Fault Tolerance 等等這些議題, 也是這 30 講的重點.
這四點以外, 事實上還有更高的議題, 例如程式的可維護性, 公司的利潤等等, 都是比上面四點更重要的, 無論只是技術面, 或不是技術面, 身為一個 Director 或 Consultant 要考慮的太多了, 有時上面的 "四化" 還真的蠻低階的, 甚至還可以歸成是更底層的細節, 或者是這些細節也有可能一個是以百萬或千萬計算的.
我一直覺得台灣是一個有趣的國家 (不是要講統獨), 人的個性都相當有趣, 可以很簡單的把一些稍微複雜的系統做得很好, 但說真的要做得很完整很複雜又有一點不夠, 所以變成是最好的 OEM, ODM 的角色, 也就是說做 SI 沒問題, 但說到要把很多 SI 往上推成系統供應者, 似乎又差了那麼一點點.
我倒是不是認為台灣應該要解決這困境, 而是要把這些化繁為簡的事做好, 做自己該做的事, 例如台灣說要真的未來會有一個 Cloud Service 雲端服務能夠跨國經營, 我是很懷疑, 但某方面參與在其中又是有很好的機會, 就像是說要去經營一個 CDN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沒那麼簡單, 但做好一個 NOC Network Operation Center 倒是有蠻大的機會, 無法有一個 OS 作業系統公司, 但一些軟體 Software 公司倒是沒甚麼太大的問題.
就像是高有效性的部份, 我覺得台灣跟大陸印度最大的差別是在於服務的差別, 也就是 Service Level 的部份是可以領先的, 若是在這部份加強的話就可以較合自己的特色去執牛耳, 去追求改變自己的弱點是不太可能 (人口多, 薪水低), 甚至是沒有必要的,
一個海島型國家習慣求新求變, 這跟一個大陸型國家是不一樣的.
其中最有趣的是, 台灣人很喜歡轉個角度看事情, 幸好若不是台灣人比大陸人善良一些, 不然黑心貨會更可怕, 當相對的, 想出很多不同的情境, 找到一些不同的取代方案, 定義出不同的事情真的是台灣人的長處, 只是有時候真的實作是要靠經濟規模的, 甚至主導與行銷的角度又是不一樣的.
只是要真的去專精 High Availability 不是那麼簡單的, 就像是我有一個朋友 Chia-Chun Shih 說的, "Data Scientist = Enginnering + Applied Math + Writing + Skeptism + Curiosity + Domain Expertise", 高有效性也是更跨領域的東西, 說不定比上面還更多, 所以困難度一點也不少, 這也是台灣教育要解決的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