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在人類的歷史中出現許多次像演化一樣的改變,傳播方式的演化是跟隨著科技在演進的,古時代靠的是傳奇、故事,訊息及資訊透過吟遊詩人的傳唱散佈在族群之間,形成傳奇、故事等神話的材料,後來有文字之後出現小說、故事、歷史及公告、碑文等等不同的形式...
聰明有極限,笨蛋無底限? 《應該和 IT無關的媒體與傳播》-5
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在人類的歷史中出現許多次像演化一樣的改變,傳播方式的演化是跟隨著科技在演進的,古時代靠的是傳奇、故事,訊息及資訊透過吟遊詩人的傳唱散佈在族群之間,形成傳奇、故事等神話的材料,後來有文字之後出現小說、故事、歷史及公告、碑文等等不同的形式,飛鴿傳書這種依靠的動物的方法,後之有狼煙、火柱、旗誌信號這類使用巨大而顯眼的目標物來延長溝通的距離,快馬加鞭的譯站接力傳訊伴隨著帝國及侵佔被發明,到了電報時代有了超越遠距空間的能力,廣播、電視的出現預告了現代文明,而網路更是現代人分不開的資訊傳播模式。
每種傳播模式都會造成一些資訊上的落差,其中一個成因就是大家熟知的「先期採用者」概念,有一些人看到新科技就會忍不住要搶先試用而且會不停的追逐最新的流行,比如那些拼命想辨法用一台 google glass的人,有的則是等到超過3成開始使用後會跟進,再來是八成人都在用只好用了,最後則是打死不採用新科技堅持傳統的一群人,這裡特別介紹一下最後一種,最有名的例子是一個叫做阿米許(Amish)的教派,他們認為很多新科技都是有害的,所以在採用前會先經過長老開會再來決定是否採用,所以他們不用電,到現在還是在坐馬車 XD (根本就很像一直有人在用的IE6...)
另一種就是來自於個人在社會上的經濟及地位,這種社經的差異會影響個人生活時接觸的人事物同時會帶來不同的資訊來源,比如經濟能力好的家庭會帶小朋友出國玩或是留學,而經濟能力差的家庭孩子可能需要幫助家長賺錢,這樣兩個孩子吸收資訊的來源及方式還有內容都會大相其徑。
由於新科技的採納度不一及生活背景差異,所以出現資訊落差及知溝,隨著採用的媒體不同,群體之間對於資訊的接收不一致,所以對事物及事件的想法及認知會有差距,比如不上網只看電視的族群對於 Yahoo、Google的反應可能是「那是啥?」只知道點開藍色的e上網的人,也許對什麼是Google毫無概念,這就是資訊落差的一個例子,任何你看起來很瞎的問題,在門外漢眼中都是「鬼才知道你在說什麼」,長期的資訊落差就會形成「知溝」,簡單說是認知上的鴻溝,像著名的把光碟當成茶杯架笑話就是類似的情況,這種知溝的現象也普遍存在我們生活周遭而且會隨著取得資訊的方式及技巧不同而逐漸擴大。
比如天天在下班時閱讀國際新聞的人和下班時看八點檔連續劇的人,漸漸的會在知識及對事物的理解上產生巨大的不同。
資訊的落差會隨著訊息來源的接受差異而擴大,採用不同的媒體來源會造成這種知溝擴大
為什麼要提出知溝及資訊落差的存在呢? 這一方面是用來解釋現象,再一方面針對現象的解讀及確認可以幫助我們去思考問題解決的方法。因為知溝的存在讓我們可以理解到有一部分需要幫助的人並不是「故意」不長進,而是這種落差需要外力介入才能補足,「你為什麼非要我幫你 google」即是對知溝存在的不了解,明白其非不為而為不可為之後,我們能更有同理心並且運用更多新工具及發展出適合他們的學習及了解方式,一步步的減少知溝的差距。
認知「知溝」的存在也可以幫助我們設計使用者介面,這在 UX上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需要專業的人去研究及了解使用者的情況,才能設計出貼心好使用的界面,因為好用是一種相對而言的感受只有透過這種使用者訪查才能真正的了解每個使用者。
chibc之IT人生組: 《應該和 IT無關的媒體與傳播》 ====================
我是一個大傳系學生,應外系畢業拿插畫、漫畫當興趣混了好幾年巴哈姆特遊戲版,當了幾年網頁設計,莫名奇妙的在FB及G+搞了幾個社群,後來又呆呆的當了好一陣子的弱智前端,現在是10月新娘預備役 XDDD 上次鐵人賽寫了 30天的新手前端日記,今年就讓我回歸原始,挑戰我從來沒用過但是又深深根植在我學經歷裡的大眾傳播相關雜記分享 XD
chibc提到:
認知「知溝」的存在也可以幫助我們設計使用者介面,這在 UX上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需要專業的人去研究及了解使用者的情況,才能設計出貼心好使用的界面,因為好用是一種相對而言的感受只有透過這種使用者訪查才能真正的了解每個使用者。
關於這點
我覺得還有另一個要考慮的點
就是「UX的對象是每個使用者還是目標客群使用者」?
或者問
「如果存在知溝,那願意投入多少資源去補足這段差距」?
在商言商
當然是TA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