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禮拜一開始就陷入一種狀態:
結論是,我整個人很亢奮卻又有點不知道自己在幹...所以前兩天的發文長得很奇怪,今天下午有被業主定,但現在不想去想它。想沈澱一下,明天早上再來處理吧。
這三十天剛好可以上完一個微課程。主要題目結合成大歷史系的「日治時期台灣史」課程搭配插畫家大宇人的教學,學習到如何將歷史文本轉換成圖像,期末發表紙芝居作品。
上個禮拜大宇人老師簡單的跟我們介紹什麼是插畫,插畫接案過程中會有什麼狀況,還有對於『畫畫』的定義。我自己也很喜歡畫畫,但都很難有商業化或是比較完整的呈現,因此都說自己是在『塗鴉』而不是畫畫。隨著自己一直成長,越來越不敢說自己會什麼,但總是很確定自己什麼還不會。
後來做了分組,每一組的主題都是由歷史系的同學已經研究好的題目,我們的主題是跟『台南』、『電影院』、『日治』、『電影思想傳達』、『身份認同』有關。這禮拜要把上禮拜發展的故事做成分鏡腳本。今天上課的時候講了一些分鏡的基本原則,還有關於角色怎麼設定的方式。
上課的畫畫活動有兩個:
我覺得好好玩,好棒!如果我們都放下自己可能會畫不好,恐懼丟臉的情緒,如果大家都去欣賞其他人創作出來的巧思,這樣的交流活動很好玩。我看到好多不同的想法,也因為這些不同觀點有新的刺激,會想要調整自己的作品。藝術的創作應該可以是休閒活動,我們應該要能塑造出一個讓全民都可以很輕鬆地表達自我的環境。畫畫、唱歌、跳舞、各種創作,不一定要pro等級的人才能做啊,而且風格的展現可以很多元。(要賣錢的是另一件專業的事情)尤其是在學校裡面,更要鼓勵創作,技法不好又怎麼樣呢?情感的表現,自我表達,以及學著認識自己的風格是最重要的。
除了涵養的培養,更多的是包容。從實際的創作並且互相賞析,我們可以了解形形色色人的不同,了解同樣的主題有不同的表達。他很主觀,但是卻是人人都應該可以做的,可以看得,不是只有專業獨有的。而且藉有創作活動,我們也會更尊重那些以這些維生的專業人員。
這樣的回饋怎麼給?就是協助怎麼會更好,點出可以增加或是減少的細節,而不是要人家去大改風格,創作是讓我們更知道怎麼『做自己』、『表達自己』。主觀的喜歡,就明確的說喜歡什麼,是細節的故事,整體的風格,還是解讀的方式。不喜歡,也要有明確的說出,是不喜歡什麼呢?這樣的交流才會有意義,有建設跟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