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Gartner Inc研究預測指出:2017年將有84億設備連網,相較於2016年成長31%;而BI Intelligence研究也提出兩個預測(如圖):
物聯網概念最初起源於比爾蓋茲在1995年《未來之路》一書,維基百科針對物聯網的定義如下:
物聯網(英語:Internet of Things,縮寫IoT)是網際網路、傳統電信網等資訊承載體,讓所有能行使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實現互聯互通的網路。
而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ETSI)針對物聯網架構,按不同的工作內容可劃分為實體層、感知層、網路層及應用層。
實體層:包括嵌入與整合之實體設備,設備涵蓋交通載具、生活家電、醫療器材、學習媒介等等。
感知層:包括感知技術(環境感知、情境感知及意境感知)、辨識技術(影像、條碼、文字及射頻等)及多媒體技術(影像、人體動作辨識)
網路層:包括無線通訊技術(Wifi/Bluetooth/Zigbee/NFC/LTE/3G)、高速網路技術(IPv6/HTTP/SOAP/IGMP/ICMP..等)、資訊安全技術(防火牆/金鑰認證/安全通訊..等)及多媒體技術(串流/影像擷取及融合...等)
應用層:智慧運輸、智慧家居、智慧學習、智慧醫療、環境監控、智慧城市...等應用。
數位時代也提及物聯網商業模式:
物聯網時代最重要的3個商業模式
1.資料販售與交換(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
特徵:資料為王:硬體定價很低,甚至0元,廠商販售或交換使用者的資料盈利
知名案例:Nest
備註:硬體價值壓縮
2.產品即服務
特徵:有感服務:廠商售出硬體產品後,利用大數據分析、軟體升級、直接提供人力、售後服務盈利
知名案例:Tesla、奇異、中興保全MyVITA、Dropcam
備註:透過軟體升級,提供給使用者更好的服務
3.產品共享
特徵:共有共享:廠商擁有硬體產品,使用者依硬體使用量付費
知名案例:YouBike、Zipcar
備註:產品共享趨勢
物聯網是大勢所趨,未來在交通環境的組成,人、車及路,亦會透過網路相互溝通,然而未來勢必會有一個平台,可以整合運輸系統,構成一個車聯網的環境,提供未來一個更即時、智慧而多元的運輸環境。而未來的趨勢,運輸資訊可以產生價值,針對使用者有用的將願意支付費用享用;運輸服務有可能非由實際搭乘運具的人來支付運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