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前陣子在跟友人討論時聊到,這次報名了鐵人賽qwq
問起系列內容時,我提到是“技術之外”的內容,並舉了品味作為例子,有些東西是需要在日經月累下成形的,同時也聊到,像是眼界、格局這種抽象的事物要如何培養。
友人作為教學的前輩,除了教導技術,也希望可以幫助學員們提升這部分,但他認為這並不只是單一能力的指標,而是綜合能力的體現。
我認為技術可以磨練,但在技術之外,還有很多需要培養的綜合能力,通常我們定調一位格局大、有遠見的人,取決於他所看到的世界、經歷等等,綜合而來成為我們眼中的他。若把自己只限縮在舒適圈,所見所聞都受到局限,日常不會有新的刺激,也很難去思考更高更遠的路。
之前參加講座的時候被說,很少遇到有商業思維的設計師,我就回去思考說,為什麼這個很重要,大部分的人不會這樣想嗎?
Photo by Joshua Ness on Unsplash
一部分我覺得跟教育也有關,傳統的升學管道中,不會告訴你這些東西為什麼是這樣,而是告訴你:
背起來就好,考試會考,考好就好了,不用想那些用不到的東西。
從以前我就也算不上是個多聽話的小孩,為了看沙發會什麼會彈,把整組的皮沙發都拿刀子劃開,但是沒有被家人說什麼,或許是還小,但某些程度上,家裡的人不太干涉我的想法,只要不學壞跟影響到別人都好。
家裡賣早餐,除了偶爾幫忙之外,媽媽也帶著我去學習批貨,怎麼樣去規劃一個好的販售環境,計算成本收益等等之類的,給了我一個小小玻璃櫃,每天早上跟著家人早起做生意,雖然不曉得這是不是商業模式的萌芽,還是我媽為了讓我知道賺錢的辛苦,讓我自己賺零用錢qwq
那時都看班上大概流行哪些東西,或者是學校合作社買不到的品項,特別去進這些東西,進學校的時候,也會幫同學外送早餐,甚至幫他們規劃一些店裡面沒有的套組,讓他們可以從我這邊去買。
這是國小的時候在做的事,但直到現在,我還是說不出具體的商業思維指的是什麼,是規劃好一個商業模式嗎?還是透過行銷管道建立品牌聲量,吸引更多客源?
另一個感受到技術之外的事件,是高中的時候在準備證照考試,我成績蠻爛的,因為我搞不懂excel裡面的公式為什麼長這樣,有些操作可以在練習中體會出來他的原理,但有些地方不懂就是先照著做,或者把結果背起來,反正考試的時候,也都是一樣的題目。但我還是沒考過QAQ
結果期末的時候,有個需要透過軟體自己實作的課題,當時反而是我在教我的組員在做,雖然他們都考到證照了,卻沒辦法應用,這樣考到證照有什麼意義嗎?
某部分來說,我認為目前現行的教育制度,慢慢的讓人不會自主思考,另一部分影響源頭,來自於家庭環境,可以理解長輩總會擔心子女,但過度干涉,也會導致子女思想僵化,又或者是不願意思考,因為即便思考,也沒辦法改變什麼。
前陣子回家感觸很深,長輩看到我跟弟弟現在都有穩定的工作,福利跟工作型態也相對彈性,想要了解幫助一下自家的孩子,因此有了下面的對談:
『誒誒,感覺你們家兩個都過得不錯耶,為什麼你們會知道要這樣走比較好啊?』
「我不知道會不會比較好,但我喜歡,也知道我自己在做什麼,所以一直都讓自己走在這條路上而已。」
『阿你們怎麼沒有帶你其他弟妹一起學?要照顧弟妹啊~』
「每個人想學的不一樣,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設計,工程師也是。重要的是,他們自己要好好想想,自己想要做什麼吧,不應該由我決定,也不是我能決定的。」
『啊他們就是不會想啊』
「他們從來沒有自己做過決定,現在突然要他們自己想,應該也不知道要怎麼辦吧。」
『所以是我們錯了嗎...?』
長輩沒想到反而是我們這種從小反骨的,相對來說較有成就,心理上為我們開心,但我也感覺到他有點不能接受,每次回家對談,都真心的感覺到眼界封閉的可怕,只能期望弟妹們走出家鄉後能夠自己設法開拓視野。
或許有些是城鄉差距帶來的影響,像我在研所要畢業了,才知道什麼事GPA,有些人是家裡人有留學經驗會分享,有些是來自於校內前輩的分享,或是課堂上的交流,某次跟台北朋友聊,才知道他們很早就會關注這些。
就如同前篇提到的,這是環境本身的影響,這個生活圈的基本常識,可能在你的舒適圈內鮮為人知,至少在現在這個時空背景下的好處是,可以透過網路來彌補資訊不對稱。
沒想到會聯想到很多自己過往的事情呢,這樣想起來,真的很多環節都會相互影響,感受到寫作的有趣與好玩的地方。
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