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第 11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20
1
Software Development

入吾 Go 中:走訪 Go 語言內部實作系列 第 20

第二十天:新生 goroutine 的初始狀態

  • 分享至 

  • xImage
  •  

前情提要


昨日我們走過 newproc1 函式的最開頭部份;順利的情況下,能夠取得一個新的 G。

使用 gdb 驗證

我們將斷點設在 runtime.newproc1 開始之後,觀察 gfget 函式裡走過的路徑。經過幾次 n 之後,

runtime.gfget (_p_=0xc00002c000, ~r1=<optimized out>) at /home/noner/FOSS/2019ITMAN/go/src/runtime/proc.go:3476
3476	func gfget(_p_ *p) *g {
...
(gdb) n
3478		if _p_.gFree.empty() && (!sched.gFree.stack.empty() || !sched.gFree.noStack.empty()) {

這裡的三個複合條件式如何被展開呢?反組譯一下當前的 pc:

(gdb) x/10i $pc
=> 0x432fb3 <runtime.gfget+163>:	mov    0xde8(%rax),%rcx
   0x432fba <runtime.gfget+170>:	test   %rcx,%rcx
   0x432fbd <runtime.gfget+173>:	jne    0x432fed <runtime.gfget+221>
   0x432fbf <runtime.gfget+175>:	cmpq   $0x0,0x123a51(%rip)        # 0x556a18 <runtime.sched+152>
   0x432fc7 <runtime.gfget+183>:	jne    0x432fd3 <runtime.gfget+195>
   0x432fc9 <runtime.gfget+185>:	cmpq   $0x0,0x123a4f(%rip)        # 0x556a20 <runtime.sched+160>
   0x432fd1 <runtime.gfget+193>:	je     0x432fed <runtime.gfget+221>
   0x432fd3 <runtime.gfget+195>:	lea    0x123a36(%rip),%rax        # 0x556a10 <runtime.sched+144>
   0x432fda <runtime.gfget+202>:	mov    %rax,(%rsp)
   0x432fde <runtime.gfget+206>:	callq  0x4095b0 <runtime.lock>

一個 test 指令與兩個 cmpq,應該就是這裡的三個條件式了。其中,後面的兩個 cmpq 比較對象接近,應該就是同屬於全域佇列的 sched.gFree 結構化約而來的;另外一個線索則是稍後位於 0x432fderuntime.lock 呼叫,它所欲取得的參數是 &sched.gFree.lock,所以這個判斷應該沒有錯了。接下來使用 si 指令,看看能走到哪裡...

...
(gdb) 
3497		gp := _p_.gFree.pop()

結果一路走過三個判斷式之後,跳到了整個 if 結構體之外。語意上,這表示我們經過的判斷是本地端佇列為空並且兩種全域佇列均為空。所以接下來的 pop 方法也註定會拿不到東西,而回傳 nil 離開。

這是否也相當合理呢?從架構相依的部份切入至今,也沒有看到 GO 語言有特別作些什麼操作,讓本地端、全域端有閒置的 G 可以使用。所以以這裡 gfget 的語意來講,拿不到任何閒置的 G 應該是情理之常的。

另外一種情況:gfget 沒有回傳一個可用的 newg

也就是說,我們這裡會面對的是接下來的這一段了。

        if newg == nil {
                newg = malg(_StackMin)
                casgstatus(newg, _Gidle, _Gdead)
                allgadd(newg) // publishes with a g->status of Gdead so GC scanner doesn't look at uninitialized stack.
        }

透過 malg 函式(同在 runtime/proc.go 之中),配置一個新 G。

值得注意的是,malg 在這裡並不是第一次被呼叫喔!第一次是我們一週前追蹤很久的 schedinitmcommoninitmpreinit 呼叫順序,然後呼叫到 malg 取得這個最早的 G。

malg 的內容如下:

func malg(stacksize int32) *g {      
        newg := new(g)               
        if stacksize >= 0 {          
                stacksize = round2(_StackSystem + stacksize)
                systemstack(func() { 
                        newg.stack = stackalloc(uint32(stacksize))
                })                   
                newg.stackguard0 = newg.stack.lo + _StackGuard
                newg.stackguard1 = ^uintptr(0)
        }                            
        return newg                  
}

透過 new 關鍵字,配置一塊 g 物件所需的記憶體空間之後,有一個根據 stacksize 是否非負的判別。我們傳進來的路徑是使用 _StackMin 常數(定義在 runtime/stack.go),其值為 2048,是 GO 語言均一的最小堆疊量。_StackSystem 是一個作業系統相依的修正值,Linux 不會使用到因此為 0。round2 函式負責以傳入的數值為基準,回傳一個大於它的最小 2 冪次方數。

stackalloc 函式根據指定的堆疊量配置記憶體,其中有許多條件判斷分別針對不同的需求(大小、來源等等)。這裡可以看到 GO 語言執行期環境在這裡使用 systemstack,因此不會進入系統堆疊的配置路線;剩下的系統堆疊路徑上,又依其大小有不同的處理。我們剛才才看到這裡傳入的是 2048,所以走的就是小量堆疊的生成的路線。程式碼片段如下:

                c := thisg.m.mcache
                if stackNoCache != 0 || c == nil || thisg.m.preemptoff != "" {
...
                } else {
                        x = c.stackcache[order].list
                        if x.ptr() == nil {
                                stackcacherefill(c, order)
                                x = c.stackcache[order].list
                        }
                        c.stackcache[order].list = x.ptr().next
                        c.stackcache[order].size -= uintptr(n)
                }
                v = unsafe.Pointer(x)
...
	return stack{uintptr(v), uintptr(v) + uintptr(n)}

if 的部份並未進入。mcache 依照註解,是每個 P 所獨有的空間,專門給小型的記憶體使用。order 變數在稍早,由傳入的堆疊量的對數值計算出來。顯然這裡的 stackcache 能夠分別提取不同大小的小物件。賦 list 值給 next、將當前的 size 量減少、最後回傳 v (對應到 stack 物件的 lo 成員)開始 n 的一塊空間。

取得這個新的堆疊之後,也會設定兩個 stackGuard 成員,這裡就先跳過了。

狀態切換

        if newg == nil {
                newg = malg(_StackMin)
                casgstatus(newg, _Gidle, _Gdead)
                allgadd(newg) // publishes with a g->status of Gdead so GC scanner doesn't look at uninitialized stack.
        }

再來就是 casgstatus 函式了。後兩個傳入參數很明顯是 G 的狀態,它們被定義在 runtime/runtime2.go 裡面。_Gidle 的值為 0,就是現在這個剛生成的狀態;後者的 _Gdead 就稍微複雜一點,它可能表示這個 G 剛離開、存在於閒置佇列、或是剛被初始化,總之是並非正在執行使用者程式碼的狀態,它可能已經配置好堆疊了,也可能還沒有。開頭的 cas 代表比較並同時交換(Compare And Swap),通常會使用 CPU 的原子指令(atomic instruction)支援。無論如何,這裡就是將新的 G 轉換到 _Gdead 的狀態。

有趣的是,有一個特殊的 goroutine 狀態是 _Gscan,它可以與 runnablerunningsyscallwaiting 的狀態標記搭配。顧名思義,這個輔助標記與 GC 有關。正如接下來要看的 allgadd 函式後註解一樣,將這個新的 G 的狀態設成 _Gdead 而不帶 _Gscan,就可以避免 GC 的機制觸及這個新配置的記憶體部份。

allgadd 函式相當簡單,先是作簡單的錯誤排除(不該在這時候看見狀態為 _Gidle 的 goroutine),再來是在 allglock 的保護區域之內執行 append 這個內建方法。

疑問


  • malg 使用 new 關鍵字配置所需的記憶體,相關機制為何?所取得的的記憶體應該會在 heap 上。
  • 關於 mcache,為何註解說是 per-P 結構,這裡卻是由 M 來提取呢?
  • 兩個 stackGuard 分別有什麼用呢?註解中是有解釋,但是還是有點抽象。

本日小結


取得可以用的 G 了!接下來這個 goroutine 要如何開始乘載使用者程式呢?


上一篇
第十九天:G 的取得路徑
下一篇
第二十一天:配置新的 goroutine
系列文
入吾 Go 中:走訪 Go 語言內部實作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