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第 12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7
0

在剛搬來第一年的時候,身邊有一些工程師朋友也會詢問,在德國的工作狀況如何,大家也會想知道當初為什麼是選擇柏林這個城市。你心中也有想要出國工作的目標城市了嗎?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怎麼樣選擇自己要去的地方吧!

文化和語言

在研究所的時候,曾經到瑞典交換讀一年資訊工程。對喜愛旅遊的我來說,歐洲的建築彷彿是看不完的故事,歐洲的文化和價值觀總是讓人重新思考過去自己過去在成長時養成對社會的既定印象。因此對我來說,一開始就把Stockholm, London, Amsterdam, Berlin放進口袋,希望未來可以在這些城市工作,原因很簡單,這些城市都是屬於國際型大城市,大部分使用英文,不用特別要會當地語言就能過生活。

每一個國家其實都有他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在一個環境待久了,個性、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也會稍微受當地文化影響。所以在做功課的時候也可以看看住在該國家、城市的台灣作家、台灣youtube大部分都寫一些什麼內容。這部分之前我是從換日線的專欄去看,看哪些國家與城市的人會把生活中哪些事情寫下來,這其實也會是未來在這個地方生活的縮影、生活重心會逐漸偏向哪些面向。


(圖:換日線官網截圖)

建立生活圈

另一個覺得方便的點則是,在歐洲的大城市生活,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就很方便。在COVID之前,大概每一個晚上也都有好幾場不同的技術、非技術的英文活動可以參加,對於剛搬過來這個城市的人來說,可以很快速地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圈,可以很方便地取得生活上需要的物資,也是一件蠻好的事情。

其實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自己平日與假日的行事曆。例如我自己可能一週會去ㄧ到兩次技術研討會或者技術活動,meetup跟hackathon的活躍度就會是重要指標。除了技術研討會之外,假日也會定期找時間去看博物館、展覽、電影除了院線片之外也很喜歡看獨立創作的小品。

如同在台灣有活動通一樣,歐美的使用者還蠻常使用meetup還有eventbrite的。建議大家可以到上面看看平時下班後這些城市會有哪些活動可以去參加。或是看該城市的藝文中心會有哪些活動。

有些人會說,聽說歐洲下班後就很無聊,不過就真的看個人,會是走哪個休閒路線的。如果喜歡做的事情,在這個城市也可以延續,就可以考慮看看。


(圖:meetup官網截圖)

工作與薪水

我們在前幾篇已經談過幾個好用的網站,可以讓你對於在該城市的薪水範圍有更詳細的概念了。那接下來要怎麼算,領進來的錢是否足夠在這個城市生活?能夠存下多少錢等等的問題。

歐洲的稅收相較台灣是比較高的,以德國來說,所得稅率從14%到42%不等。規則是:應稅收入越高,稅率越高。但是,如果是單身的狀況下,如果年收入超過250,731歐元則應繳納42%的最高稅率。對於已婚的情況則是在兩人收入超過501,462歐元需繳納最高稅率。其他部分像是“團結附加費”(Solidaritätszuschlag),“教堂稅”(Kirchensteuer)還有養老金,健康,護理和失業保險等等。這些費用都是會先扣除之後才會進到銀行帳戶,所以以單身的人來說,可以用Linkedin, glassdoor查到的數字乘上0.6就是大概會進口袋的數字。

加上這個物價比較的網站,可以看一下你待在這個城市一個月的花費大概會是多少。比如說你是租房,一個禮拜會有幾餐外食,跟朋友出門會喝多少酒,或是自己煮的話,蔬菜水果肉類大概多貴,一個月下來大概可以存多少錢等等。

(圖:numbeo官網截圖)

以目前觀察到的狀況,“同樣的工作年資,在台灣,工程師可以拿到6萬塊錢一個月,行政職可能拿到3萬塊。同樣的工作年資,在德國、在歐洲的工程師可以拿到5.5萬塊錢一個月,行政職可能拿到4萬塊。”在這邊我沒有把幣值放在陳述裡面,是因為在一個城市的購買力是相對的,也就是工程師在台灣能夠相對其他職位去更多次的高級餐廳,較容易買到奢侈品等等。然而在歐洲各種行業的薪水差距並不是十分顯著,因此大家的生活品質不會相差太多。

所以我會說,如果追求高薪的狀況下,歐洲也許不會是你的第一個選擇,在美國還可以領到相對歐洲還要高許多的薪水。

出國工作的最佳時機?

在柏林生活的這兩年,我觀察了一下移入柏林職場的面孔。基本上落在這兩三種:(1)在自己的國家工作幾年,到德國拿另一個碩士後,再投入職場(2)在自己工作幾年,跨海找到工作,搬家過來這裡生活(3)在歐洲其他國家唸完碩士之後,把整個求職版圖放在歐洲的大城市。

所以大家可以想想,如果你是學生:
在台灣剛念完書的大學生、碩士生,可以在這個市場有什麼競爭優勢?在德國剛念完書的大學生、碩士生,可以在這個市場有什麼競爭優勢?以前在台灣大家所講的應屆畢業應屆求學,在國際競爭的大城市下,實務能力就變得相對重要,如果只有唸書的經驗,沒有實習或是工作的經驗,在這情形下就會比較吃虧。

如果你是已經開始在工作的:
如果你已經在台灣工作了幾年的專業人員,是否會願意因為用外語工作,而可能在工作職稱上會有低就的可能。如果已經成家立業的人,是否兩個人都能在這個市場找到工作?或是你們的家庭結構會需要做怎麼樣的調整。

在這樣的背景下,跨海找到工作的大概就會是工作經驗3-8年的居多,已經不再是社會新鮮人,在求職的過程知道自己可以怎麼把專業技能突出。在這個工作經驗3-8年的年紀區間,對於生活都還有一定的冒險跟夢想想要追求,也比較願意去嘗試尋找海外的工作。如果已經工作比較多年,在台灣當上小主管了,那可能英文能力也要很強,才有辦法在另一個城市同樣拿到管理職。或是就要往下拿Senior的位置,再慢慢升到部門主管。在求職過程當中就比較不容易把過去在台灣經營的人脈跟溝通能力攜帶到未來的職場。而如果是部門主管等級的,在工作當中則不再會是以技術為主,跨部門、跨文化的經驗則會被看得更重。可能就會花更大的力氣去準備面試。

這個數字也只是個人觀察的一個參考,並不是真的絕對,所以要是你不小心落在這個區間外,也不要直接放棄。

出國工作不僅僅是一個選擇,而是權衡之後的結果

曾經有一個在大陸工作的朋友,請了假說想來德國看看環境。後來他問我說,你們都幾點下班?我說五點。他就問說為什麼不工作久一點?後來聽他講解,我才知道,在他所在的公司,每個禮拜都會統計員工的工時,在部門內工作時間最長的,可以拿到獎金。對他來說,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領獎金對他來說是成就感的來源。所以五點下班的生活,對他來說不能理解,為什麼放著錢不去賺。

從以上的分享,想必你也會發現,要搬離一個原本熟悉的城市,要考慮的事情也是蠻多的,也可以是蠻少的。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在乎的可能是不同的事情。可以是收入、存款、頭銜、家庭、健康、朋友,或是其他項目,然而你也可以列一個表格,問問自己什麼事情是自己在乎的,什麼事情是別人覺得你應該要在乎的。把這些排序之後,再問問自己,是不是一定要透過出國工作,或是一定要到某一個城市/國家,才可以完成你列出來的這些目標。

結論

今天就先介紹到這邊。
感謝幾個讀者有透過以下的問卷發問幾個關於Linkedin使用跟跨海求職的一些問題。
之後會再整理出來回覆大家。

歡迎大家訂閱專欄,
對於這個主題如果有更多的想法,
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
也歡迎在這個google問卷提問:https://forms.gle/aZPXa3ipTdi8HaLY8
或是拜訪不定期更新的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ymiachang.tw

我們明天見:)


上一篇
06/LinkedIn使用手冊(下)開箱:LinkedIn Premium有物超所值嗎?
下一篇
08/不可不知道的德國職場時間觀念
系列文
歐洲碼農的新手村任務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