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LinkedIn的基本介紹,以及如何經營自己的個人頁面之外,這一篇想帶大家看看LinkedIn Premium真的有物超所值嗎?
許多網站都透過免費會員,提供基本功能。而透過付費會員,提供他們更高級、實用的功能。Linkedin也是這樣的一個平台,你能夠在上面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專業頁面。而付費的方案則有以下幾種:
LinkedIn上有三種訊息選項:一種是一般站內訊息、一種是站內邀請訊息和另一種則是寄送InMail。一般站內訊息是給1度連結的朋友,雙方可以互相寄送訊息。而另一種是站內邀請訊息和另一種則是寄送InMail則是針對尚未相互連結的人通訊使用。
站內邀請訊息的寄送僅限於首次連接。也就是說,如果這個邀請對象之後拒絕了你的邀請,不在1度連結名單當中,我們則無法直接與他們聯繫。而使用LinkedIn Premium,則可以每月向未連結的對象寄送一定數量的InMail郵件,這個inmail郵件會直接送到對方的個人信箱。
這個功能我覺得很強大的地方是,可以讓自己在求職過程當中適當地採取主動的態度,與求職公司聯繫。我自己還蠻常使用在跟該公司申請之後幾天,向這個工作的負責的人資聯繫,告知對方我已投擲這個工作。
人生當中有過無名年代的朋友們,一定都使用過誰來我家的功能,看看今天誰來檢閱了你的檔案。在免費的版本當中,使用者可以看過去5天的訪客資料,而在付費功能中,則能夠查看過去90天內的訪客資料。
這個功能的實用點在於,有時候當寄出履歷、申請信之後,對方一段時間未告知你,是否要邀請你來面試。在這一段等待的其中其實對申請工作的人說是十分煎熬的。若是有這個功能,看到該公司的人資對方來看你的履歷了,也是一個訊息,顯示對方可能已經看到你的履歷了。如果在一兩週內還是沒收到邀請或任何更新,就可以將這間公司視為無聲拒絕卡了。
除了申請公司的人資會來看你的檔案之外,其他像是hiring manager(開這個位置的部門主管),或是淺在的面試官都可能會來看你的檔案。因此從這個頁面也可以知道,哪些人可能會在這次的面試當中,擁有部分的決策權。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是interesting views:
這個分頁等於是誰來我家的精華版,幫你把產業領袖拉出來,如果你們還有更多共同點也會在這裡顯示。這個分頁的出現可以讓人同時也思考看看,你們之間可以有哪些合作的機會,讓彼此的職場都往上更近一步。
至於企業資訊的部分,premium也有一個區塊可以點進去看。
在這邊我把五個圖表整理在同一個頁面上,從近期的 new hiring 可以知道他們公司最近有沒有招募到許多新人,也可以從各個部門的人數分配,知道這間公司可能會是科技、商業、金融等等的方向為導向的公司。這些資訊除了可以讓你對於該公司的招募積極度有基本的認知之外,也可以幫助你更好的準備面試。
公司將許多職缺發佈在LinkedIn上。如果您是premiun用戶,將可以透過一個圖表知道自己與與其他申請者進行比較。這些比較是根據自己的技能,過去的工作經驗和教育背景進行評估。我在過去曾經投擲過幾次大公司的data science researcher,後來從這個功能發現自己的履歷會隱沒在一片PhD的候選人資料當中,就決定往其他方向前進了。
另外,這些訊息我覺得仍然是一個參考用。Top10%不一定也會拿到該職位,但也表示會有相對大的機會可以拿到面試機會。透過這個skill set的比較表,你也可以知道潛在雇主看重的十大技能。可以針對這些在申請之前去調整自己的履歷方向。
當使用付費功能時,Linkedin也會將你的檔案推送到招聘者的申請人列表上方的位置。增加你的檔案被看見的機會。
另一項則是我們在前兩天已經提過的內容,連結數與你的檔案的能見度有關。免費的使用者可以看到1和2度的連結,而付費的使用者則可以看到1,2,3度的連結檔案。假設你的連結數是500人且你的1度連結的朋友也有500個連結,你可以看見的約250,000個檔案。假設你的連結數是500人且你的1度和2度連結的朋友也各有500個連結,你則可以看見125,000,000個檔案。這數量是否蠻驚人的呢?
https://www.linkedin.com/salary/
想必大家對於自己在該城市所賺到的薪水希望能夠落在合理範圍。而這個頁面提供你在面試之前,就先對自己未來的薪水範圍可以有個概念。這個網站的訊息其實跟glassdoor類似,基於基於職位名稱和地區,提供了大多數公司為這個位置實際支付的範圍。
這項功能目前也是僅有付費使用者登戶後可看到相關資料,並且以美國的資料為最多,歐洲的部分資料量會稍微小一些。
$ 29.99 美金 /月或是 $239.88美金/一年
以上是一些我自己使用下來覺得還不錯的功能。一個月30塊美金其實也不是一筆小數字,如果你是正在求職的狀態,且你的頁面也已經經營到250、300個連結數以上了,我覺得就可以認真個使用個半年一年。且求職過程所花費的費用,在德國這邊是可以抵稅額,退回來的,下次可以寫一篇跟大家分享。
而如果你是把Linkedin平台當成是個人品牌曝光的一部分,也許可以想想這30塊美金花下去,可以從剛剛的哪些功能裡面,幫自己挖掘更多商機以及淺在的合作對象。
今天就先介紹到這邊。
感謝幾個讀者有透過以下的問卷發問幾個關於Linkedin使用跟跨海求職的一些問題。
之後會再整理出來回覆大家。
歡迎大家訂閱專欄,
對於這個主題如果有更多的想法,
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
也歡迎在這個google問卷提問:https://forms.gle/aZPXa3ipTdi8HaLY8
或是拜訪不定期更新的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ymiachang.tw
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