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提到,當資產盤點洋洋灑灑列了一堆,各種分級分類也標示完了,筆者這邊依據實務上的經驗補充一點非標準框架的想法:
就像縣市地方首長,大家都愛招牌工程,有感、有績效、易說明,資安的下水道工程常常被誤會說"效益又看不到"、"這是你們IT有感/方便而已吧"、"又沒災害發生做這幹嘛",致使難以推動。
實務上,這些看的見的和看不見的工程都是必要的,相信你我都知道。這時候推案時適當的包裝就很重要了,用亮點效益去涵蓋暗點,爭取經費、呈報規劃時試著在一起搭配,會比單獨分開說明來的有效率,暗點也才較有機會被改善。
不論是哪一種工程,請切記一個重點:
務必保留改善前的狀態當證據
務必保留改善前的狀態當證據
務必保留改善前的狀態當證據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資安的效益有許多是比較出來的,很多人做完了才發現,【阿,忘了把先前那爛到極點的狀態留下來】,沒有比較怎麼能說明改善的成果呢?
基期越低、成長越高,換言之,改善前越爛、改善後成效越好。
所以請特別留下各種改善前的量化/非量化資料,有多爛就多爛、被攻擊幾次、故障率、風險係數、評鑑缺失、截圖、email...等等都可以,方可作為後續呈現戰果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