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第 12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27
0
Software Development

在AI的時代追求人性系列 第 27

踏上在AI時代追求人性之路(1):從工程背景出發

  • 分享至 

  • xImage
  •  

倒數幾篇文章,我想回頭聊聊,
如果未來的人們想要一起踏上這個
「在AI時代追求人性」之路,
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準備呢?

第一篇我想先聊聊,
如果從工程背景出發該怎麼做。

我覺得從工程背景出發,
有幾個點是有優勢的。

第一個是工程背景的訓練,
給予了人們「實作」的能力。
所以如果有什麼想法,
比較有辦法具象化,
在測試跟討論上面都有優勢。
同時,工程背景也讓人比較有辦法理解最新技術,
可以去善用各種不同的工具/技術。

第二個是工程背景可以獲取的資源和機會,
是相對較多的。
因為現在市場上對於工程人才的需求還是很高,
所以相對來說,工作機會還是很多。
以我自己在美國的經驗來說,
即使我博班念了人機互動,
我也還是可以選擇來做全職工程師。
但如果是非工程背景來念人機互動的人,
很多人在找工作時,
只能先從約聘的職位開始做起。
(這其實顯示了現在的業界,
還是對做「人」相關的事情不夠看重。)

第三個是工程背景但懂「人」相關的層面的人,
其實是有獨特性的。
因為其實不管是什麼系統,
做一做到最後,都還是會被使用者相關的問題卡住。
但在業界裡面,做使用者經驗的人跟做工程師的人之間,
常常會一段間隔,相對應的就會有溝通成本。
因此,懂得「人」相關層面的工程師,
會因為熟悉使用者經驗領域的語言,
更加能夠將兩個角色的人們連結在一起,
也更容易去執行和實作一個想法。

雖然有這些優勢,
但做工程背景的人來到人機互動領域,
也可能會有很多偏誤、刻板印象跟自以為是態度。
我覺得台灣的教育特別重理工、輕人文,
覺得唸文組的人是功課不好,
唸理組的人比較聰明。
這些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產生的刻板印象,
在資訊領域和在人機互動領域,
都仍在影響著我們。

例如在資訊系求學的時候,
系上的氛圍充滿著,
會很多厲害的資料結構演算法的人才是強者,
或是能夠學很多困難數學的人就是比較厲害。
寫東西就是要學到可以用組合語言,
甚至機器語言寫東西才厲害。

但其實不是這些東西真的比較厲害,
而是當今天開始牽涉到「人」的層面的時候,
很多時候因為沒有辦法有個很明確的標準
因為沒有辦法有明確的標準,
所以就去訴諸比較能有「標準」的事情。
久而久之,那些無法有標準答案的事情,
反而變成了比較沒用、比較差的事情。

我遇過很多工程背景的人到了人機互動領域來,
追求的就是訂定更多的數值標準,
希望透過建立什麼分數來評判是非好壞。
例如做XAI或是做公平AI(AI Fairness),
希望建立一個什麼標準分數,
而不是更仔細地去看待和討論關於人層面的事情。

「無法量化的東西就是不夠好」
是工程背景的人很容易有的迷思跟刻板印象。
因為那並不是不夠好,而是擁有這樣想法的人,
不具有能力去閱讀、理解非量化的事物。

我也曾經遇過做人工智慧/資料科學的人,
跟我說,「女生比較適合做人機互動」,
因為這個領域比較沒有那麼「硬」。
但是誰定義什麼領域比較硬?
比較硬就是比較好嗎?
誰說女生就只能讀比較「沒那麼硬」的東西?

我也覺得很多外文系的人讀的文學文本很硬,
覺得很多藝術領域的作品很硬,
這跟我的性別有什麼關係?
又跟領域有什麼關係?

我相信這不是只有資訊領域,
或是工程領域才有的事情。

但我作為一個工程背景出身的人,
親身體驗了很多上面提到的問題,
包括我自己也可能在人生某個階段,
用非常看不起的眼光去看待人文領域,
或是也曾經追求那些盲目的標準。

直到我走進這個領域,
我被迫去看見、去了解、去接受,
屬於這個世界的另外很多不同的角度,
我才看見,
原來本來的自己有多狹隘。

正是因為工程領域的人具有一定的優勢,
在追求AI時代下的人性的時候,
必須要時時刻刻回頭檢視,
是不是有因為自己用有的優勢,
錯誤地去假設了使用者/其他人是怎麼想的。

上面這邊是基本概念的部分。

實務上來說,我很推薦工程背景的人,
去Coursera上面聽聽人機互動相關的課程
特別是UC San Diego Scott Klemmer教授有開了一系列課程
我都相當推薦。

我覺得做工程背景的人,
程式語言或是硬體、機械設計之類的東西是基本功,
所以在這個領域要發展,
要學習的就是謙虛地向做使用者經驗的人學習各種設計方式,
以及使用者研究等等的。

不要覺得設計只是畫一畫圖,只是「做美工」,
也不要覺得使用者訪談只是跟使用者聊天,
覺得這些事情「誰都會」。
當你真的去自己做過一次,
你就會發現這些東西有多麽困難,
願意在這些充滿不確定的東西裡,
慢慢梳理出脈絡的人們有多麽厲害。

這些算是我自己的經驗談,
下一篇讓我嘗試寫寫非工程背景的人我會建議怎麼做,
但我自己不是這樣的背景,
所以很多可能是基於我之前接觸過的人去寫的,
也很希望有相關領域的朋友,
看到我寫的分享後,
願意寫寫自己是怎麼走進這個領域的喔~


上一篇
機器學習中的人之議題(8):互動式機器學習(續)
下一篇
踏上在AI時代追求人性之路(2):從設計背景出發
系列文
在AI的時代追求人性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