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1 iThome 鐵人賽

DAY 10
2
Arm Platforms

爭什麼,把AI和MCU摻在一起做tinyML就對了!系列 第 10

[Day 10] tinyML整合開發平台介紹

話說唐牛搶了我的餐廳,當上老闆後,就開始訓斥我的廚師:「椅子要多窄有多窄,吸管要多粗有多粗,冰塊要多大有多大,薯條要炸多老有多老,等小鬼們吃完之後要多渴有多渴,你應該知道我的意思!」,廚師害怕輕聲的答道:「這樣對小朋友的健康不太好吧?」,結果廚師就被一頓爆踢,還口中喃喃自語:「不要逼我,不要逼我,我是個好人啊!把他拖出去。」

聽到這個,不禁讓我想到上次那想作AI咖哩飯的AI工程師也是被老闆這樣要求,「tinyML的資料收集、標註要多簡化就多簡化,模型參數要多巨量有多巨量,訓練時間要多短有多短,測試集推論精度要多棒有多棒(過擬合Overfitting),等模型佈署後客人要多抱怨有多抱怨,你應該知道我(可以向客人追加專案預算)的意思!」,AI工程師臉上三百條線的問道:「這樣對客人的智能產品不太好吧?我們很難把這麼大的模型塞到MCU中」,結果...(不要亂猜,AI工程師還好好地癱坐在電腦桌前)

上次在[Day 07]時已有和大家介紹過AI專案的開發流程,但這個流程在tinyML上還適用嗎?答案可以說介於可以和不可以之間。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傳統中大型AI應用程式中,幾乎都在同一個平台(如雲端伺服器加AI加速運算裝置)或同一部電腦(如PC加Nvidia GPU或樹莓派加INTEL神經運算棒)上就能完成資料標註、模型建置、訓練調參、模型優化和佈署測試,只需會Python語言就幾乎能全部搞定,包括人機界面。但遇到像tinyML這種只能在MCU上運作,資源超級少的平台上,很多工作就要分散到其它平台上去開發,只留下推論部份。若再加上先前提過,每個MCU供應商可能有自己的開發平台,那就要學習更多技術(含硬體控制)才能上手,這就導致許多只會Python的AI工程師大呼吃不消,甚至碰不了,因為多數的MCU都是以C語言甚至是ASM(組合)語言開發的。

如圖Fig. 10-1所示,為了解決這個麻煩,許多廠商紛紛推出無碼(No-Code, 不用寫程式)或少碼(Low-Code, 只需少量程式)的tinyML開發解決方案,包括整合型開發平台和依MCU框架開發兩大類方案。前者把所有AI開發步驟全部整合在雲端,使用者只需按著步驟就能完成一些常見的AI應用,如聲音辨識,異常振動、影像分類、影像物件偵測等,優點是不需寫任何程式碼就能佈署到MCU上,且提供很多的視覺化工具幫忙調整模型,但缺點就是彈性較小。而後者雖然各家MCU都有自己的開發工具,但如果是使用Arm Cortex-M系列,則Arm有提供Mbed OS作業系統和CMSIS標準函式庫,其中更有專門用於神經網路加速運算的CMSIS-NN函式庫,方便同樣是Arm Cortex-M系列的MCU跨廠牌使用。另外像Google 也有提供TensorFlow Lite Micro (TFLM or TFLu, Microcontroller專用),方便使用自家TensorFlow開發出的模型,使其可以輕易的轉成MCU可以運作的程式碼。當然目前支援tinyML的開發板多半是Arm Cortex-M系列MCU,所以轉換出來的MCU程式也多半是由CMSIS-NN函式來完成。使用MCU框架開發有很大彈性,還可充份融合感測器及週邊模組,不過缺點也很明顯,就是沒有一定MCU程式開發功力的人,一開始會搞得一頭霧水,不知從何下手。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會儘量幫大家介紹不要無腦使用,也不要燒腦使用tinyML on MCU。

傳統AI及tinyML(MCU AI)應用程式開發流程圖
Fig. 10-1 傳統AI及tinyML(MCU AI)應用程式開發流程圖。(OmniXRI整理繪製, 2021/8/14)

tinyML整合型開發平台

tinyML整合型開發平台供應商為了讓使用者不用懂太多AI技術,也不用會寫MCU程式,所以通常提供一站式雲端服務,申請一個帳號加上網頁瀏覽器就能開始使用,主要整合了下列項目:

  • 資料收集:可即時收錄聲音、運動感測器信號、網路攝影機取像,或自行準備預錄或影像資料集上傳。
  • 資料標註:可分割連續資料並標註,或者直接標註上傳的資料集。
  • 模型選用:通常只有數種常用模型可選,可作部份網路結構微調。通常不支援從常見框架(如TensorFlow, PyTorch, ONNX...)建立的模型轉換或者僅支援特定框架。
  • 訓練調參:提供資料簡單濾波(去除雜訊)、資料分佈圖表、訓練結果正確率比較表等各種可視化圖表,方便調整特定超參數。
  • 模型優化:一般中大型AI應用如果沒有佈署空間限制問題,通常不一定需要這個步驟,但對於MCU這種資源很有限的執行推論裝置一定要加入。通常這個部份可使用量化、剪枝、蒸餾、壓縮等技術來減化模型結構及參數(記憶體使用)量,同時要確保優化後推論準確率只能掉個幾%。
  • 佈署測試:不管訓練結果如何,最後還是要佈署到MCU上。有些是將優化後的模型結構和參數轉成C語言程式(*.c, *.h),再由原MCU開發平台當成一部份程式一起編譯,這樣方便整合原先的MCU程式。另一種則是安裝一些套件直接幫你燒錄到特定開發板的MCU中,再使用虛擬序列埠(COM)將推論結果從MCU輸出回電腦上,單純把tinyML的開發板當成一種智慧型感測器,不用寫半行MCU程式。最後如果測試結果不理想或準確率過低,則需回到訓練調參,甚至是資料收集、標註步驟重新來過,直至滿意為止。

目前常見的tinyML整合型開發平台供應商,如Fig. 10-2所示。當然不只這些,只是這幾個平台提供較多的學習資源及參考資料,更重要地是「免費」(不知道何時會開始收費)。這幾個平台可支援的開發板清單可參考[Day 03] tinyML開發板介紹

常見的tinyML整合型開發平台供應商
Fig. 10-2 常見的tinyML整合型開發平台供應商。(OmniXRI整理繪製, 2021/9/24)

依MCU框架開發tinyML

如果你是一般的MCU工程師,那大概對Fig. 10-3的程式開發堆疊(Stack)不會太陌生,只是最上面應用層和C Code中間多了一些東西,接下來就幫大家補充說明一下。

一般從事AI應用開發的人多半會選擇較多人使用的框架(建模、訓練、佈署),如TensorFlow, PyTorch, ONNX等。不過這樣的框架都太大,通常連小型單板微電腦(如樹莓派、手機、平板等)都塞不進去。所以需要一些優化工具來把模型簡化、參數減小,如Google TensorFlow Lite, Nvidia TensorRT, Intel OpenVINO等。不過這些工具轉換後的內容對於tinyML所使用的MCU來說還是太大,所以才有像Google TensorFlow Lite for Microcontroller這類的工具出現,企圖用更精簡的方式來產生MCU所需執行的程式碼。

我們都知道在電腦上可用多執行緒或單指令多資料流(SIMD)指令集的CPU或者是具有超多乘加器的GPU來加速運算(訓練及推論),但在一般MCU上就很難有這些,只能靠CPU慢慢算。幸運地是,在[Day 06] tinyML的重要推手Arm Cortex-M MCU時曾介紹過Arm Cortex-M4以上MCU就有支援單指令週期乘加器、硬體除法和SIMD指令,這可大幅提升運算速度。但這些超強功能,沒有寫組合語言根本很難作到,所以Arm CMSIS就提供了通用介面程式方便大家使用,尤其更提供的CMSIS-NN來完善神經網路加速運算,把常用的基本元素都已封裝好。因此像TFLM就能輕鬆使用這樣的介面來轉換成MCU通用的C語言程式。

在MCU開發中,通常寫好C語言後配合GCC或者專屬編譯器(Compiler)就能產生能在MCU上運行的執行檔案(*.bin或 *.hex)。有時為了更方便管理工作排程、資源衝突、檔案管理等高階動作,有時也會MCU上加入超迷你的作業系統,如Arm Mbed OS, freeRTOS等。當然不使用通用型要自己開發作業也是OK的,那又是另一個神級工作,這裡就不加討論了。

小型AI(tinyML)應用程式開發堆疊
Fig. 10-3 小型AI(tinyML)應用程式開發堆疊。(OmniXRI整理繪製, 2021/8/14)

由Fig. 10-3及以上說明,大概就能理解整合型開發平台和使用MCU框架開發其實都差不多,只是這些供應商幫你省去那人煩人的步驟,讓你完全不用懂MCU的運作就能使用。另外為了讓MCU發揮更多的計算能力或者能使用標準型框架開發出的模型,有些整合型平台供應商也會自行提供專屬的函式庫(SDK/Lib)甚至結合編譯器廠商讓自家產生的MCU碼執行上更有效率。而至於想走那條開發路線就隨個人喜好而定了,沒有絕對好壞。

參考連結

Arm Mbed OS
Arm Mbed OS Github
Arm Common Microcontroller Software Interface Standard (CMSIS) Documentation
Arm CMSIS Version 5 Github

ps. 為讓文章更活潑傳達硬梆梆的技術內容,所以引用了經典電影「食神」的橋段,希望小弟戲劇性的二創不會引起電影公司的不悅,在此對星爺及電影公司致上崇高的敬意,敬請見諒。


上一篇
[Day 09] tinyML開胃菜Arduino IDE上桌(下)
下一篇
[Day 11] 讓tinyML聽見你的呼喚
系列文
爭什麼,把AI和MCU摻在一起做tinyML就對了!31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