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如浮雲,多半用戶即刻享受當下服務的快感解決需求,至於隱私就都化為浮雲飄過視而無見,如同Day 2這些角落生物你可曾了解他 所提真的清楚知道你的隱私被拿去哪?做了什麼?...每當危害事情發生波及到自己的金錢利益或影響生活及家人才會正視這些問題,若生前不重視那生後需要重視嗎?今天將分享當用戶已不在這世上他們的隱私是否需設計被保留嗎?
現今一般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提出死亡證明和死者關係證明,便可進行已故用戶的帳號刪除,直接將該用戶在這服務上相關隱私直接刪除停止交流。
當用戶已不在這世上,原有在所使用服務的帳號是否要被保留相關隱私資料如何保存,上述的做法就是直接停用已故用戶的帳號,但Facebook早就想到了並已於2009年推出Memorializing an Account服務了,且又將紀念帳號區分成(註2):
. 紀念帳號
. 紀念帳號代理人
. 刪除帳號
. 家人朋友可申請設為紀念帳號
而與Facebook同屬一家的Instagram也將已故用戶的帳號轉為紀念帳號,將過去已故用戶上傳的所有照片、影像、撰寫的文字永久保存供人緬懷,但就沒像Facebook又將紀念帳號細分。Instagram其中幾個案例,已故藝人高以翔與小鬼黃鴻升的Instagram帳號皆轉換成紀念帳號,則有「懷念」字樣出現,點擊後出現紀念帳號的訊息(註3)。
針對上述的已故用戶的隱私設計介紹,或許因為服務的特性或用戶使用情境不同所設計出來的做法並不會相同,又因Facebook、Instagram是以圖文影像,就像本生活紀錄冊所保存不單單僅是隱私個資問題,也是滿滿留給親友世人的永藏回憶,因此對應已故後用戶隱私資料等後續處理規劃設計上設想更為周到,如同Facebook的多元設想讓已故用戶的帳號延續的處理方式,而若在服務設計上思考到讓用戶家人或朋友有種被感動、觸動的滋味讓服務更具有溫度,相信服務將會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