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蠻有趣的,適合senior以上,對組織各種不滿,希望自己能幫助組織改變的人來看看。
這篇演講的主題是,要如何改善組織,改善你的工作環境?
講者先列出了你做這些事情的前提。
最最最重要的一點是:你必須先了解你自己想要什麼,理解你是否真的有熱情。
原因是,改變組織需要大量參與熱忱,而熱忱不是源源不絕的,你要確定你把你的熱忱用在(對你來說)重要的地方。
接下來講者分成三個部分解析如何改善工作環境。
講者列出了非常多數字,表達當代有很高比例的人對工作是充滿不滿的。(例如28~56%的人想離開現在工作;35%的人寧可放棄加薪讓他老闆走人;50%的領導者能力不足)
為何會造成這樣的局面,是因為個人利益與團體利益往往會發生衝突,而領導人又往往沒做好改善員工工作環境的部分,所以員工就首當其衝成為被犧牲的產品。
由此可知其實改善組織是一個領導層次的工作,而當你想改變的時候也會遇到很多人的阻撓。更不用說當你是公司裡的弱勢族群時這件事會更加嚴重(女性、黑人、亞裔...)。除此之外公司裡的其他員工也不見得會希望你改變這些,因為人的天性是喜歡保持現況與抗拒改變。
首先講者介紹了四種天生人格取向(The four tendencies),嘗試去思考「我如何請別人(或我自己)做事?」。(中文介紹資源)
(圖片來源:gretchenrubin.com)
理解不同的人要怎麼用不同的方式說服後,你可以嘗試利用下面列出的幾個點引領改變。
獲得公信力(Gain creditability)
想要有影響力,你必須要先獲得老闆的信任,獲得同事的信任,與你對自己的信任。有了大家的支持你才有辦法從問題製造者(trouble-maker)變成帶動改變者(change-maker)。
理解你的工作環境(Navigate your real workplace)
除了獲得眾人支持外,你比需要對你的組織有一定的認識。必須要知道組織真正在乎的是什麼?怎麼下決策的?公司改變的速度為何?
傳達你的想法(Communicate your idea)
人們不喜歡聽別人講道理,但都喜歡聽別人講故事。所以把你的想法包裝成故事,傳達出不改變的危險、對未來的想像、與為什麼這個idea可以造成改變。因為人們會支持那些自己覺得合理的事。
顧好自己(take care of yourself)
這也是最重要的,不可能也不需要每場仗都打贏。你必須找到堅持與沉迷中間的那條線。知道什麼時候要放棄,並懂得適時撤退然後靜待時機重新出發。因為如果你自己的身心狀況都處理不好的話,更遑論處理好事情。
千萬記得:你做的工作不會定義你,唯有你自己才能定義你。(You are not the work you do; you are the person you are)
最後講者列出了她以前在slack嘗試做的幾項改變:
不過這些當然工作也帶來不少副作用:也就是讓講者那段時間的身體變得蠻不健康,很容易生病。雖然講者覺得這些事情還是值得的,但是身體健康也還是非常的重要。
講者想強調的是
因為他是一種工作,所以可能會非常的困難,而且你很難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
因此顧好自己還是最重要的,先顧好自己,再帶來改變。
這篇的主題真的是蠻有趣的,與前幾天寫了一篇「做對的事情是不夠的,你還必須要有影響力」 息息相關。
我相信應該蠻多人有想法在公司裡想做些有影響力的事情,或者看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想嘗試做出些改變。有些人光是還沒嘗試就覺得自己做不到,有些人則是做一陣子遇到一些阻力之後便打算放棄,最後要馬是選擇屈服於現狀或要馬選擇離開。當然也有另外一群人是利用自己的權力去強推改革,然後獲得一些光鮮亮麗的成果,且這群人往往最後會透過這些晉升獲得promotion或一些reward,但實際上卻沒改進員工生活的成就,反而讓大家過的更加痛苦。
我自己覺得很多時候改革失敗就源自於「覺悟不足」與「過於急躁」。推動改革的開始,其實往往是在改革發生前很久就要開始準備了,因為人脈、信任、與對人的認知都是要花長時間去經營的。加上改革也往往是痛苦的過程,太過急躁只會淪為囫圇吞棗,變成形式上達成目的了但實質上並沒有改善環境。所以要做到改變,時間一定會被拉很長,這基本上是無法避免的。
不過另一方面,時間拉長帶來的壞處就是:無法立即見效,且熱情會不斷被耗損。你也不知道你投入的成本到底值不值得,如果沒有一些好的成果,時間一久大家心力交瘁往往就會選擇放棄或者淡忘。
所以或許在要發動改革之前,我自己有想到兩個策略可以考慮:一是計畫好明確的時間與設定停損點;二是一開始就設計成一個長期的系統,嘗試讓他自己推動自己往前,用工程師的講法就是利用程序上的scalability去推動sustainability。
我自己沒有什麼太多推動改革的經驗,因為當我意識到我有影響力足以做成改變時,我也差不多要離開公司了XD。但我有好蠻多想由下而上去改變或推動的,這邊簡單列一列幾個(當然因為什麼都沒發生所以其實也是嘴砲)。
一是計畫好明確的時間與設定停損點;二是一開始就設計成一個長期的系統,嘗試讓他自己推動自己往前
基於組織中每個人的人格特質分佈與事情的輕重緩急,這兩種都可能會被犧牲掉,到頭來還是需要額外的熱忱投入才真正開始有可能有較大幅的改進。一般來說盡責者較多數,這些人受薪只是賣時間;但在職場投入額外熱忱的人,卻是在賣靈魂與生命能量。
到頭來,缺乏的都是從繁瑣事務中退一步去理解工作夥伴的空間與餘裕,因為改革者很難不顯得很積極甚至燥動,但通常人們比起反對,更多的是漠然:你報告這個東西,我們可能用了會比較好,可是我現在很忙,如果你能夠自己把所有東西都搞定,我們只要一兩個按鈕就能新舊接軌,那我就百分之百贊成,可是我真的很忙,可以趕快結束你的宣道會了嗎?...
雖然大大謙虛地說自己沒有引導過改革,但是心得仍然具體。感謝分享!
基於組織中每個人的人格特質分佈與事情的輕重緩急,這兩種都可能會被犧牲掉,到頭來還是需要額外的熱忱投入才真正開始有可能有較大幅的改進。
我也覺得如果沒有特殊的熱情或使命感其實基本上是很難成功的XD。不過我想講的是,如果你是屬於這種高度熱誠的人,不能盲目的把熱情完全投入往前衝,要有策略的計畫你熱情的使用方式,才有辦法最終達成目標。
因為改革者很難不顯得很積極甚至燥動,但通常人們比起反對,更多的是漠然
是的,反對者至少表達出了他們的想法讓我知道我要怎麼修正,但漠不關心真的就是所謂的「我的priority不是你的priority」。這感覺才會是最容易灰心的部分,因為你希望做的更好的事情別人不在乎。這也是為什麼影響力顯得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