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聽起來就像工具人一樣,每天都有追不完的技術,趕不完的專案,但如果我們不保持好奇心跟創意,就真的會變成工具人。
這一篇寫得很雜,重點是,不管是接收資訊或是產出想法,都經過多維度的思考,這麼做可以帶來很多好處:
如果是我們未知但已經存在的東西,我們很難想得到,或是知道這個東西在不同市場、時間軸上會有什麼結果,我們必須吸收一大堆面向的素材來提供大腦做延伸的創意思考。
商業、法務、設計、工程、產品、經濟、心理、社會議題等,關注越多視野越廣,先從跟自己相關的領域開始關心,不僅能讓我們理解整個社會運作的輪廓,也能周全我們的考慮。
有許多優質的網路媒體可以追,目的是增加敏銳度,至於工具方面我是使用 Feedly 來整合、追蹤,這樣就不用費心自己追,也不會漏掉。
有很多東西是我們能留心觀察的:
如果我們做的事情沒有變化,就很難發掘平行時空才會知道的事,可以這麼做:
如果 No-Code 時代真的來了,創意也許是我們保有價值的唯一技能,如何培養:
真的就想這世界上沒有的東西,就像哆啦 A 夢那樣,不需要管可不可行,這是訓練我們不被務實的工程腦綁架的做法。
憑空冒出一個跟現在無關的、自己或他人已知的人事時地物,或其他抽象類別,訓練自己跳脫出自己身處的框架。
根據一個詞、題目,像接龍一樣,無限的聯想下去,訓練自己的思考深度與延伸能力。
我們可以把一個詞或一件事抽象後,再將這個抽象概念化為另一個實例。
輔助思考是當我們遇到例行性、耗時、避免漏洞、卡關、提案、開會的時候能用上的公式。
但是,輔助思考有一個缺點:如果我們過於依賴這些公式化的方法,那就會失去創意。
這是基於一個核心做放射性聯想的方法,例如:完成一個目標、完整的規劃。寫法也有很多種,網路上有很多教學,建議多看幾種做法會讓想法更自由,如果需要思考的題目是有計劃性的,那麼可以試試曼陀羅思考法。
關鍵詞的意思是每一次遇到一件事的時候,你能想到拿來輔助思考的詞,比方說:
前面是抽象分類,後面是實體,我們可以列出非常大的一份心智圖,加上一些圖片,經常拿出來看,可以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找到一些想法。
如果我們能夠內化一些原則與邏輯,在遇到一件沒有遇過的事情時,就不至於兵荒馬亂,並且我們能快速知道這件事的價值,才能做順序的調整,避免將時間浪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其實,上面寫了一大堆東西,聽起來很辛苦,但一切都來源於好奇心,如果我們能找到方法保持好奇心,那時候想要停下思考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