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It's just not evenly distributed yet. by William Gibson
科技是一連串的演進,且分佈不均,而網路對整個世代的影響也是,在思考什麼是Web3,也許可以像是查理芒格的作法,去思考什麼不是Web3,或是什麼是Web2,這作法剛好是Tim OReilly的思考模式,藉由回顧過去,能幫助我們去思考未來,讓我們來看看當時Tim OReilly對於Web2的看法,再來思考現在的我們如何去看待Web3:
所謂的Web3.0其實在大約2006年的時候,網路協定的創造人Tim Berners-Lee就在談論了,那時候他便開始想像所謂的語意網(Semantic Web),這個資料結構,有在html5裡可以看到影子,且有一些工具為來他而生,但這樣的作法一直以來都沒有變成一個主流作法,或許是因為全世界的網易都被google索引了,所以就不需要一個去中心化的架構,如今,我們又開始在思考談論所謂的Web 3.0,這次便是跟所謂的區塊鏈聯想在一起。緊接者將Web3.0與加密貨幣連結再一起的,可以提到以太坊共同創辦人、波卡創辦人Gavin Wood,他當初在撰寫以太坊白皮書的時候,變有提到一些關於Web3的概念比如:Less trust, more truth。這概念有點跟TCP協定的觀念對比,網路之所可以建立,便是在網際網路的資料傳輸中,大家只要遵守協定的結構,便能放心地互相傳遞資訊,形成網絡,跟個美國計算機科學家Jon Postel的說法:『be conservative in what you do, be liberal in what you accept from others.』,這樣的設計下來,才發現高估了人們的道德底線,許多人就由這協定來傳遞惡意的訊息,而反過來,區塊鏈則是建立一個可性的資料層,那麼就少去的信任的成本,這邊在以太坊的文檔中也有相對應的內容:
Web2 refers to the version of the internet most of us know today. An internet dominated by companies that provide services in exchange for your personal data. Web3, in the context of Ethereum, refers to decentralized apps that run on the blockchain. These are apps that allow anyone to participate without monetising their personal data.
目前關於Web3的論述,其實有蠻多切入的角度:
區塊鏈的設計,讓所謂擁有權和控制權去中心化,其中根據不同的區塊鏈設計,可能擁有不同的特性,但基本上,代幣模型是許多區塊鏈設計上擁有的架構,而代幣化也讓使用者的擁有權,這個代幣可以是同質化或是非同質化(NFT)的。這一年多的時間,隨者人們使用區塊鏈的想像展開,越來越多的應用被創造出來。我們來看看目前世界上前幾個知名的區塊鏈項目:
其實每一個目前市面上的區塊鏈項目,大概都可以用幣值來估算市值,但實際上,每個區塊鏈都有不太一樣的特性,很適合慢慢了解,而這些是被認為組合成Web3網絡的底層架構!
閱讀參考:
Why it's too early to get excited about web3?
What is Web 2.0
Why Web3 Matters
我們的基因體時代是我經營的部落格,如有對於合成生物學、生物資訊、檢驗醫學、資料視覺化、R語言有興趣的話,可以來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