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了慘了要開天窗了,
工作突然忙了起來,
今天只能速戰速決了。
今天該讀的文件是「在 iPhone 上開始使用輔助使用功能」
位置在「設定」>「輔助使用」
但因為大叔我很窮還在用 iPhone 8,
所以有一些應該跟目前的 iOS 使用者有所差距,
例如指紋按鍵相關的設定,
最新的應該就沒有,
那不管,反正就是一些細節差別,主要方向應該還是不變。
第一層全部的設定如下圖:
跟在 macOS 一樣有分群組,在 iOS 上則是分成四大類與其子項目,列舉如下:
其中非常需要注意的是,
行動裝置因為日常使用時很少外接鍵盤,
所以當開啟旁白時,主要操作還是在螢幕上點擊與滑動,
但是操作模式會完全的不一樣,
例如,如果想要知道螢幕上有什麼,
操作模式會變成手指點擊一下螢幕、手指按著滑動、往右滑以及往左滑,
然後透過旁白告訴我們目前我們停留在什麼功能上,
接著我們想要進入或是觸發目前功能時,
就雙擊螢幕上的任何地方。
所以,如果視覺正常的使用者想要測試這樣的模式,
我建議就是直接蒙上眼睛來操作,
因為如果看著螢幕來操作此模式,
肯定會被弄得暈頭轉向,也沒辦法感同身受。
在身體動作裡的觸控項目,點擊後會有一個「輔助觸控」,
若將它打開的話,螢幕上會出現一個浮動白色圓形按鈕,
也就是以前紅極一時的有人怕把指紋按鈕按壞,
所以開啟小白點當作指紋按鈕使用,
的確開啟後,設定一些常用功能,確實很方便,
但螢幕上就有一個手指大的白點在。
另一個比較常見到的功能是在聽力的音訊/視覺,
將畫面捲到最下方的「收到提示時閃爍 LED」,
如果將其打開,若有簡訊或是電話,
就會利用閃光燈閃爍,提醒你有來訊或來電。
在 iOS 上的輔助功能,比較多項目是所有人都有可能需要使用,
這也比較符合無障礙和通用設計的宗旨,
相反,在 macOS 上就比較像是「輔具」的感覺,
比較多是為了特定不方便來做設定,
不過這也可能跟裝置的能力有關,
畢竟桌機功能還是大於行動裝置,
不過大叔畢竟也才剛鑽研沒多久,
在裝置上的熟悉度還不足夠,沒辦法下什麼定論,
希望之後如果大叔在鑽研裝置上有些心得,
可以跟大家分享。
第十五日,完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