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Day 7開始討論 Data 團隊及公司。今天想來討論一下建立 Data Team 的基礎:信任。有信任後,做事就會比較順利,能讓 Day 16 提到的組織轉型更有機會。
我相信人性本善。大部分情況,當我認識一個人的時候,會給予基本的信任,預設是相信對方的。身為 Data Team 要如何取得信任,就像我會如何相信別人一樣,拆解幾個會增加信任的行為:
應用到 Data Team 要展現這些行為,取得信任呢?
(中文真好 👍 ,可以用成語或諺語簡短的說明這些概念!)
我們希望能將資料整合進工作流程中,讓大家得參考資料而做出更好的決策。如同在 Day 16 提到組織轉型、Day 11 提到提升資料素養,以及在 Day 9 希望 Data Team 對商業價值有貢獻。
我們不是要指正誰的錯 🙅 或者責怪過去為何要這樣手工處理資料或者產生一堆混亂不明的指標。
We building expecting to change it. We never expected it to be right.
過程就預期會不斷改變、越做越好,從沒想過會第一次就做對。
一定要去看一下 Jeff Patton 這篇 "Don't Know What I Want, But I Know How to Get It" 他用蒙娜麗莎的微笑 🎨 來舉例說明。
想像當達文西在畫蒙娜麗莎的時候,有畫過畫的人應該會這樣想:
Iterating Mona Lisa
是不是有些人以為是這樣畫出來的呢?
Incrementing Mona Lisa
在創作一開始,通常很難知道成品會長怎樣,然後就像電腦製圖一樣輸出。
就如何我們學習成長的過程,總是向前看,該如何改進、做得更好?而不是往回看過去的錯誤跟停留在懊惱、責怪。希望我們能打造一同協作、成長思維的文化!🌱
📚 相當推薦大師 Jeff Patton, 他在產品領域的成就不可言喻,而且非常無私又富有個人風格的將一切分享在他個人網站上。
分享應該是 Data Team 的習慣。我們得讓大家知道資料源是如何取得、更新頻率以及重要指標是如何計算。公開這些會養成大家:
不是等到所有資料都完美才公開,無法一次就整理好所有指標。因此,我們可以公開資訊後,讓大家知道逐步會被改善、也才能一起看到哪些地方需要協助,哪些人員需要提供教育訓練。理解不是每個人都會是採納資料的早期使用者,我們希望能跨越鴻溝 (Day 16) 讓實用主義者也能採納,先公開後,讓大家看到現在 Data 的階段以及每個同事在的階段,就會知道該如何逐一採取行動。
介紹一個有系統的方法:
隨著跟其他單位的合作,會漸漸理解每個人的資料素養,是否該說明更多、提供教學,或者可以討論更進階的問題,甚至讓對方自己動手做。
信任不是要來的,你得要做很多事情去獲得。從共同目標跟公開分享開始,創造一個環境來幫助其他人,其實最能幫助自己。推薦這本人生聖經 📔 "How Adam Smith Can Change Your Life: An Unexpected Guide to Human Nature and Happiness" 闡述這個觀念,是作者 Russ Roberts 解釋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 比較不為人知的另外一本巨作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建立信任是個漸進的過程,如同 Day 16 提到組織轉型是有很多步驟,而且需要觀察是否可進到下一步,不能躁進。可以創造一些小小的勝利 small wins,來促進這個過程。下一篇文章,我想討論如何設計小勝利。
對 dbt 或 data 有興趣 👋?歡迎加入 dbt community 到 #local-taipei 找我們,也有實體 Meetup 請到 dbt Taipei Meetup 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