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定義問題樣貌後,就會開始有很多解決方案,會被提出來,但很多時候時,提出的解決方案,都會很快被提出來,如果團隊中,沒有人去解析這個解決方案,那這解決方案可能就只是處理到問題的一小角落。
解析解決方案的面向,可以先使用「使用者體驗」、「可執行程度」、「商業價值」三個面向,先快速過濾一次。
使用者體驗:這其實不只是包含使用者介面操作,還包含資訊傳遞、五感感受、顧客服務…等整體解決方案的體驗,讓使用者易於了解所要傳達的解決方案完整體驗。
可執行程度:有時候很多解決方法,都很有技術性門檻,當技術門檻較高時,不盡需要考慮專案時程之外,還需考量人員配置狀況,是否可達成任務;或是也可以調整解決方案,來要較成熟的技術來達成相同目的。
商業價值:不管是使用者體驗或是執行可能性,這些都是要再回到一個點,這些解決方案,是否有符合當前商業目標,是否可以賺錢、或是提升企業影響力,又是增加產業領先地位…等等,在這一個面向,通常都會在討論方案中,會被忽略的,但是這一個面向,是讓整個解決方案可以運行的關鍵之一。
在每一個解決方案被提出,放進去「使用者體驗」、「可執行程度」、「商業價值」的天秤中,看看是否這三個面向,可以維持一個平衡狀態。
不可能一個解決方案,都能100分滿足三個面向,一定會有比例上的差異,是盡可能找到差異值小的平衡狀態。
這三點真的是環環相扣,都非常重要~
要讓這三點維持平衡狀態維持需深度探討的議題~
可行性、體驗性、商業價值,如何平衡很吃 PM 的經驗及決斷力 💪🏾
每次在討論解法時,內心有一個指尖陀螺被開啟,在想要如何三者平衡的轉不停XDDD
https://g.co/kgs/zj6oYG2
尖陀螺!!這舉例很傳神..X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