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之前,我們需要先安裝 matplotlib,需要在 Python 的終端機輸入以下指令(紅框處):
plot()
折線圖常用來顯示數據隨時間變化的趨勢。
plot()
:使用 plot()
函數來畫折線圖,並在裡面填入我們的數據。圖示上是會畫出一條線,連接 (1,1), (2,4), (3,9), (4,16) 這些點。
linewidth
:可以調整線條粗細,這樣圖表會更容易讀懂。linewidth=3
代表將線條設為三倍寬,依此類推。
plt.title
:為圖表加上標題能夠讓讀者更清楚圖表的內容。
座標軸刻度的設定:用 plt.xticks
和 plt.yticks
來設定 X 和 Y 軸的刻度,可以讓讀圖更精確。
show()
:完成圖表設計後,使用 show()
來顯示圖形。
scatter()
散點圖適合用來顯示兩組數據之間的關係,特別是想看兩組數據是否有相關性時。
scatter(x, y)
:根據 x 和 y 的數據來生成散點圖。xlabel
和 ylabel
用來標註 X 軸和 Y 軸。bar()
plt.bar()
:用來繪製長條圖的函數,X 軸是分類,Y 軸是數據值。categories
:代表不同分類(圖表上使用types
)。values
:代表各分類的對應數值。現在有三組數據:每月的平均溫度、雨量和日照時間,請分別用折線圖、散點圖和長條圖來表示它們。
準備好每個圖表的數據,包含每月的平均溫度、每月雨量、每月日照時間。
數據會分別對應1到12月的平均溫度、降雨量和日照時間,每個月的數據會對應到 X 軸上的月份。
plot(months, temperature)
:繪製一條連接每月溫度的折線。label='平均溫度'
:在圖例中標註這條線代表的是平均溫度。color='red'
:將折線的顏色設為紅色,這樣能與其他圖表區分開來。scatter(months, rainfall)
:繪製每個月對應的降雨量點。label='雨量'
:在圖例中標註這些散點代表每月的雨量。color='blue'
:將點的顏色設為藍色。bar(months, sunshine_hours)
:繪製每月對應日照時間的長條。label='日照時間'
:在圖例中標註這些長條代表的是日照時間。color='green'
:將長條的顏色設為綠色。alpha=0.5
:將長條的透明度設為 50%,這樣長條不會完全遮蓋其他數據(如折線和散點)。legend()
:顯示每條線和每種圖表對應的數據名稱。在圖表右上角顯示圖例,說明紅色代表平均溫度、藍色代表雨量、綠色代表日照時間。
今天學會如何使用折線圖、散點圖和長條圖,並且理解它們在數據分析中的應用。圖表可以用來整理各種不同類型的數據,例如氣候變化、產品銷售量、學生成績等等,將龐大複雜的數據資料可視化,非常好用><
最後的小專題將三種圖表一起使用,來展示不同維度的數據。可以看到這三種類型的圖表各自有著不同的優勢,並且可以自由的組合使用,讓讀者更好的理解數據。這些圖表應用對未來進行AI訓練和模型優化都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