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已經拿了三張不同完整度的設計稿問了 AI ,最後還不是很滿意,光是從預覽結果來看,還有一段不小的路要走(還要做不少修改)。
看大家都把 AI 吹得多棒就有多棒,捧得很高很高,說是多厲害就有多厲害。還說不用多久,軟體工程師都會失業,看來暫時是白擔心了。
原本以為最新的 AI 模型可以做得超棒,可以輸入指令和設計稿,就等著程式碼生成就好,但還好早就有「心理準備」,如今給出這樣的結果,也不是很意外 😂。
所以說,該寫的程式碼還是要寫,要 AI 咻的一下子就變出可用且可靠的程式碼出來,幾乎是不太可能。
這是種很常見的「新技術的過度樂觀」,以為突破性的新技術就像是種萬靈藥,抱持著過多的「妄想」,覺得這個藥所到之處,便能「藥到病除」。
然而在實際使用過後,發現不是如預期這麼棒,可能因而深受打擊,覺得自己被騙了,反而變得過度悲觀。
受到打擊之後,又擅自覺得這個技術根本是誇大不實而不值得信任,甚至開始排斥使用,對於這個新技術不聞不問,甚至跟身旁的人「唱衰」…。
以上只是舉了其中一種比較極端的案例,目的是想讓大家知道,期待越高,失望越重。
那以目前 AI 工具的發展現況,該抱持怎麼樣的心態才好?
既然樂觀看待不適合,太悲觀覺得都做不到也不太好,該怎麼看待這個新技術?
抱持著「開放心態」吧!
認知到這個世界、新的技術無法處處迎合自己的需求。
既不用過度樂觀也不必太悲觀,對新技術以柔軟的心態看待,願意接受「不完美」,就算 AI 給的答案完全不是預期那樣,。而且就算有像是上面提到的那種人在「唱衰」,也不會因此而勸退,會願意嘗試新事物。
雖然到目前為止都跟寫程式沒什麼大關係,也算是自己的一點小 mur mur,但不吐不快,還是想藉機想跟大家聊聊,對於新工具、新技術該抱持什麼樣的心態面對。
扯遠了,現在深度體驗各家的生成式 AI 過後,對於 AI 有這樣的看法:「AI 只能幫我產出一部分的成品」,而不能直接拿來用。
只有半杯水,而這半杯水可能是給整杯水但「摻和雜質」的水,過濾完只剩半杯;或是直接只給半杯純水。
經過多次的指令(過濾)之後,才能更加精準請 AI 一次就產出一杯我想要的溫開水給我。
而不是說「我想要一杯水」,結果第一次 AI 給的是冷水,第二次 AI 給你的是熱水。但你壓根兒沒提到「我想要一杯溫開水」,AI 哪知道你想要的是配著吃藥的溫開水?
所以也不能怪 AI 笨,是講得根本不夠具體清晰,而關於提示詞的要訣,先前已經提過,這邊就不贅述了。
「不會駛船嫌溪彎」是常有的抱怨,不會檢討自己,而抱怨環境和怪罪其他人。怪工具不好用,怪 IDE 沒有提示,怪 AI 沒有這麼厲害,就是沒有怪自己能力不夠。
常常一個新技術或新工具被嫌「難用」,都是因為自己根本不會用或「不適用」。回想一下大家爸媽第一次用最新 3C 的經驗,像是從傳統手機轉用智慧型手機,或是從電腦改用手機打字,他們一定會嫌說這個怎麼這麼難用,螢幕這麼小怎麼打字? 沒有鍵盤的回饋,根本不知道要怎麼打啊?
乾脆就用一指神功,反正能打出字就好,也不要求快速。甚至還有一些長輩是「手寫派」,因為他們覺得要學新方法以及適應新工具,實在太挫折了!
有沒有覺得似曾相似? 就跟我們在學與 AI 對話一樣,剛開始會比較挫折,其實就是因為我們還沒掌握到訣竅,還不熟悉這項技術的強項與弱項。
一項新科技,容易在短期內「被遠遠高估」,高出其所帶來的影響力,認為「可以比實際上要來得更好」。而在長期帶來的影響力,則是容易被「遠遠低估」,忽略了長期帶來的「整體社會」改變創新,經過長時間與大數量級帶來的指數型增長改變,新科技往往會發展到令人難以想像的境界。
而現在對於新科既的抱持態度,應該是「先學會怎麼」正確面對,而後跟著科技的進步,持續學習與精進,才能掌握先機。
方法並非永久固定不變的,很難有一個方法可以從以前用到現在,而心態上的正確應對,則是能夠「以不變應萬變」,願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