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圖由 AI 生成)
今天是 Day30,又完成了一次鐵人賽,在分享心得之前,先回應一下標題,持續相信,那要相信什麼?
筆者我在準備認證期間刷題時,遇過類似這樣的題目:
在一個混合式(混合敏捷與瀑布開發)的專案團隊中,成員 Alex 向專案經理反映,他覺得現在的工作沒有挑戰性,想要承擔更多工作責任或領導團隊。那作為專案經理,你應該怎麼評估?
A. 進行深度考核,評估 Alex 目前的表現是否有達到 KPI,以此作為參考。
B. 加重 Alex 的工作量,再觀察他的表現,以此評估。
C. 先詢問 Alex 專案管理與領導力問題,與他討論當前專案看法,接著才評估他是否適合帶領團隊或加重責任。
D. 不理他,不個別處理,否則每個團隊成員都會這樣要求,不就天下大亂了。
PMP 題目都是類似這樣,作答要用 PM 專案經理角度來看,注意是 PM ,不是 Team Lead 呦。大家可以先想一想這題,我接著分享我拿此提詢問別人的故事:
先講一個錯誤選項:D 不可能,資方聽到有人想加重工作責任,笑都來不及了
然而,當我把這題問周圍認識的 PM 和 RD 們時,有人竟然選擇了 D!
選 D 的那位 PM 解釋說,他在上一家公司也曾經主動請求更多責任,結果主管冷處理,所以他認為 PM 也應該避免回應此類請求。他是認真選這個答案的,周圍的工程師 (有答對) 聽了苦笑說:
「如果沒特別學,那這題這最終就是看你在職場工作,靈魂相信的是什麼囉?」
到這裡乍看回應了標題說的 「相信什麼」
有段時間一直在思考這句話,很多時候我們的選擇,不僅僅取決於我們學到了什麼理論或技術,還更深層地受到我們的經驗、環境以及我們內心所信仰的價值觀所驅動。
這裡的「靈魂相信什麼」指的是我們在面對職場挑戰時的主觀取向,然而,這位選擇 D 的 PM 顯然是被過去的經驗所影響,將錯誤的職場環境中的行為模式當成了常態。
所以不是他靈魂不相信,不然他最初也不會主動爭取要多做事情了,他的選擇是被後天經驗影響。
這是我現在對經驗實務論遲疑的點,一但待過奇怪的環境,受到其薰陶會導致你三觀可能歪掉,而還不自知,到了下間公司居然還抱持著這種想法。
我又想到在現職 OTT 影音公司的部門經理曾建議過我:剛進入軟體業的新人(不論轉職或社會新鮮人),這個產業的頭幾份工作會影響當事人的價值觀,所以他看我平常樂於與大家分享,就建議我聊天分享要審慎一點,並解釋:這不是指我說話就要嚴肅,大家還是該聊天就聊天、該分享就分享、該幹話就繼續幹話,但他希望我這些互動前題是知道:
「任何話語,都可能被對方記住成為他往後行事的依據,是會產生影響力的。」
這裡我想衍生表達的是 「人會被影響,Jr 更容易被影響,並且不是每個人都能分辨什麼是歪理或正論。」
當 Jr 被影響,並帶著歪理進入下間公司,在這個前提下,經驗實務論就變得非常危險,面對這種狀況,至少現在基於 PMBOK7 的 PMP 強調價值交付(請參考 Day 12)是不是能避免這些 PM 三觀歪掉?至少能讓 PM 知道說「理論上是一回事,實務上是一回事」而不是對我說
「D,不理他避免有人跟進,因為我上一間公司環境就是這樣」呢?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 PMP 理論,能在某些時候對我們的職場決策產生矯正作用,幫助我們重新聚焦於價值交付。
雖然 PMP/PMBOK 這種理論型的東西對實務上的幫助有限,我的觀點是:去上 PMP (注意是要基於 PMBOK7 以後版本) 至少能矯正一點觀念。確實它對實務幫助有限,但畢竟理論和實務都是要一起輔佐搭配的,而且我認為學習完對心智提升有幫助,至少看事情的角度變了不是嗎?
前面內容乍看是在鼓勵大家學習 PM/PMBOK,只是誠如 Day1 文章所說,我不是證照(越多越好)的支持者,就是這麼矛盾,故這裡反而要說:不要拿槌子到處亂敲。
我其實覺得 PMBOK/PMP 中的理論就像程式所謂 Design Pattern 設計模式,工程師有什麼 Design Pattern 認證嗎?筆者我孤陋寡聞還沒看過。
工程師在學習 Design Pattern 應該都聽過一個說法,剛學會設計模式的人,就好像拿到錘子的小孩,看什麼都像釘子,什麼都想敲一下,急於在每一個地方都套用新的知識,而忘記了每個模式都有其適用的情境和限制,結果把乘載過往前人精華、疊床架屋的(程式)房子敲得更歪。
別忘了無論是使用設計模式還是專案管理,最終都是為了達到完成目標、價值交付。軟體程式碼的設計模式是為了提升 code 的可讀性、重用與維護性,而 PMBOK 中的理論是為了確保專案能達到預期的成果創造價值。因此,理解而非盲從是很重要的,不要只追求表面,陷入形式主義的陷阱。
文章末段 Day30 的結語,來說說這次鐵人賽心得。
和前次參賽一樣,這 30 天鐵人賽不斷思索:是否心態上還有調整的地方?在眾多心態思緒中,唯一保持不變的仍然是今日不做,明日就會後悔。
隨著知識與經驗的拓展,目前清單上累積了更多東西等待學習,還有很多東西要補。然而這幾年前端人力市場的充盈、AI 技術的普及,周遭對前端、網頁熱血的朋友們卻不如當年,大家依然都在,只是往各自的方向前進。
並且,由於開發年資的提升,很多想法都發生改變,有趣的是:火焰看似漸弱,火苗依然存在,也許火焰變小了,但火焰顏色說不定也轉變成更精煉高溫的色彩,工程師永遠不缺主題撰文,明年的我又在做什麼呢?
最後,謝謝你看到這邊,我也相信「思考與持續改善的心最重要」,軟體路上,有你有我,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