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節描述了許多指標與圖表,協助現形開發流動的流動順暢度,感覺很美好。但既然這麼好,在實務上讀者曾經聽過身邊的人在用嗎?如果很多,那恭喜你。如果很少,那或許只是常態。為什麼呢?
在使用這些指標時,往往需要有一套機制去協助:
但往往實務上,最讓人頭痛的就是紀錄成本。還記得前面這張圖嗎?這就是前面〈如何現形流動順暢度〉中談到的「從無形到現形的困境」的示意圖,那時筆者也提到現形流動順暢度時,容易遇到的困境之一,就是數據記錄的不易。
這也就是為什麼要使用工具的原因,工具可以協助團隊保存這些數據。但只有保存是沒有用的,仍然會沒有解決紀錄不易的問題,不易的原因往往來自於:
為了解決這些原因,要嘗試的方向是降低紀錄的成本,以及能讓這些數據即時成為團隊成員可以即時看到的成果,建立正向回饋。
為了降低紀錄成本,可嘗試的方向有
為了提升動力,可嘗試的方向有
接下來的幾個小節,就會著重在使用工具,來嘗試解決這些紀錄不易的原因。使用的工具會以 Jira 為主,如果有時間會再補上 Azure Board 與 BusinessMap 的說明。建議讀者可以先去建立相關服務的帳號。本主題系列的某篇,也會補上這些工具的說明。
倘若慣用的工具不在此列,或對這些工具的概念與使用較不了解,可以先跟讀下去,先以獲取這些觀念為主,之後再套用在自己熟悉的情境即可。
本主題希望呈現的重點之一,是透過這一系列的教學,讓讀者意識到其實自己原本在使用的工具,不限於自己原本的使用情境,也不該被其給束縛,而應該聚焦在自己想要呈現什麼流動、關注什麼工具,然後想盡辦法讓工具來配合自己的需求。
畢竟,敏捷軟體開發宣言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個體與互動 重於 流程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