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
0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803/20134173MA465bysIt.png

談到如何練習當一個「可以給人依賴、被信任的人」,或誠如標題所言,如何「練習當工具人」,腦中首先浮現的,不是什麼高大的英雄形象,反而是那些在工作現場,默默解決大小問題,卻不被重視的「基層人員」。或許,這正是因為,人們總是習慣了那些唾手可得的便利,而忘了這些背後有多少不為人知的付出。

在這個看似高度專業分工的時代,我們被要求專精於自己的領域,像一顆顆螺絲釘,在龐大機器中各司其職。但生活從來不是教科書上的SOP,尤其在職場上,總有些灰色地帶、一些「非你職責」的求助,會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刻出現。若有人發明了時光機器,回到過去訪問兒時的我,肯定想不到長大後的我,會為了糊口,而必須學習在各式各樣的「意外」中尋找生存之道。

當你,不只是一個「按表操課」的人
只要跟電腦或 3C 有關的,最好都能略懂一二。曾有位多年未聯絡的同事,突然問我 Outlook 爆掉了怎麼辦,或是離職了要怎麼把資料交給交接的同事。一般來說,IT人員對於不了解的事務,常會推給機房,或推給其他負責信箱管理的單位。這其實不難理解,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該」負責的範圍。但當我一時「熱心」(或者該說,我只是覺得解決問題比等待漫長程序來得有效率),簡單地與他共用桌面遠端協助設定後,我給予對方的,不僅是他眼中技術上的協助,更是一種超越職務範疇的信任感。即使他離職了,這份信任感,也會留在交接他工作的同事的筆記中。

Office Excel 函數,像是 VLOOKUP,也是如此。這些看似簡單的函式,卻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然而,當同事為手機連不上公司 Wi-Fi,或電腦開機無法上網而焦頭爛額時,若你總是覺得對方的問題影響到自己的「正職工作」,那你在業務單位或任何部門眼中的印象,很可能就只是一個恪守本分,僅止於完成「指定工作內容」的人。這並沒有錯,但若你渴望被視為「無可取代」的存在,這顯然還不夠。

超越專業,展現「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
更甚者,如果你的能力不只侷限於電腦,還能觸及其他看似無關的領域,那才真正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甚至是塑造出完美的形象。當別人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你,把你當成「寶傑」一樣看待,彷彿所有疑難雜症都能在你這裡找到解答。這種印象的建立,不是靠著嘴上說的就能達成,而是靠著在每一個細節中展現的「人」的溫度與解決問題的意願。

回想我自己的工作歷程,筆者曾經待過金融業、做過人事招募、做過教育訓練,做過心理輔導,甚至還略懂中醫及推拿。這些看似與「IT人員」這個職業不甚相關的背景,卻意外地讓我多了一點「非IT人」的思考模式。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即便面對複雜的人際衝突,也能試圖去理解其背後的「人」性。這種跨領域的理解與彈性,或許就是能讓人們在「沒辦法」的時候,依然想起你,並相信你能給予援手的原因。

從「工具人」到「信任的錨點」
或許有人會將這種「有求必應」的行為稱之為「工具人」,認為你只是被利用了。就像有時候我們IT部門會被指責「過太爽」、「吃飽太閒」,卻沒人真正理解我們在工作職責上付出的IT專業與心血。但套用有些人對公義的理解,這關乎「資源分配的公平性」。當你付出了你的「能力」與「時間」這種「資源」,而對方回報給你的是「信任」,那這份交換本身就具有其價值。

因此,即便離職多年的前同事,搬家會想到我,法律訴訟會想到我,甚至新公司的Excel問題搞不定也會想到我。在我看來,這絕非單純的「工具人」標籤,而是你在對方內心深處,已根深蒂固地建立了那份「信任感」。這份信任,遠比薪資單上的數字更難衡量,卻是無形的資產。畢竟,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才是這個世界得以運轉的基石。能夠成為那個被人依賴、被信任的「錨點」,本身就是一種「底氣」,也是在這個快速變動的社會中,為自己贏得一份「價值」的方式。


上一篇
在航廈與程式碼之間:一位文組IT人的「軟技能的旅程」啟程
下一篇
寶傑,你怎麼看?
系列文
鍵盤上的詩意:一位文組IT人的理性與感性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