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人往來,有時候是藝術,有時候則是現實。比如說,跟心儀的對象約會,時間點抓不準,可能就直接在人家心裡扣分了。開會,尤其是跟業務單位這種時常在第一線作業的同仁開會,道理也是一樣,時機挑錯,那場會議的效率,根本是很大機會直接打對折,甚至連本都賠掉了。
一大早,飢腸轆轆的與會者,可能腦子還沒開機,心裡只掛念著那份熱騰騰的早餐,會議內容聽進去一半還算多,只想草草結束趕快去填飽肚子。你這時候談需求討論、需求確認等重大議題計畫,人家大概也只能報以「嗯,好」的敷衍。
接近中午,肚子開始咕咕叫,眼珠子不時往時鐘上飄,屁股底下彷彿有針,坐立難安,恨不得會議能立刻按下快轉鍵。他們想要的是,會議結束,然後趕緊去吃午餐,而不是聽你長篇大論。
午休過後,有些人可能連午餐都沒消化,眼神開始渙散,頻頻打哈欠。這種狀況下,你還期待他們能專注?他們心裡想的,搞不好是你剝奪了他們寶貴的補眠時間,而不是什麼重要需求確認的決議。這時候,他們可能比任何時候都還想回到座位上,或者,乾脆下午請假回家睡覺。
到了下班前,更是一場心理戰。當下班時間一到,即使有豐厚的加班費,許多人也只想拔腿就跑,一刻也不想多留。會議選在這種時候,你會發現大家身在曹營心在漢,魂早就飛到公司門外。這時候的討論,往往是無效的,甚至還會因為大家急著回家,口不擇言,把好好的討論搞成一鍋粥,甚至還有人因此氣得想翻桌。畢竟誰都不喜歡被無限制地要求付出,尤其是時間這種東西。
那麼,到底什麼時候才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最佳開會時機呢?這就得看具體情況了。比如,可以從業務團隊的作息、人員的平均年齡來判斷。掌握好這個「約會」,才能讓會議事半功倍,而不是白白耗費大家的時間和精力。
還記得,我從事資訊領域工作後,發現外界對資訊人有個既定印象—很會開會,也特別擅長主持會議。既然如此,我們IT人就該給自己更高的期許:不僅要會開會,更要精通「約」會的藝術,讓每一次的討論都能有效率,別再讓時間白白浪費。畢竟時間就像金錢,雖然你看不到它在口袋裡,但它就是那麼實實在在地溜走了。你以為沒關係,但長久下來,你失去的可不只是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