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理論:BART (邊界、權威、角色、任務) - Authority (權威)
劃定了清晰的「邊界」之後,「創世紀」專案的巨輪開始轉動。然而,很快,新的問題就出現了。在一個具體的技術決策點上,兩個子團隊的負責人產生了嚴重分歧,爭執不下,導致相關工作停滯了兩天。
這個事件暴露了BART模型中的第二個關鍵維度 權威 (Authority) 的模糊性。
「權威」,在組織中常常是一個敏感詞,容易讓人聯想到命令與控制。但在BART模型中,它是一個中性的概念,指的是「做出決策並驅動他人行動的權力」。一個健康的系統,必須對各類決策的權威歸屬有著清晰的界定。誰有權決定技術方案?誰有權批准預算?誰有權發布上線?當權威模糊時,就會導致決策真空、無休止的爭論,或是錯誤的人做出了超出其能力的決定。
在過去的「星雲科技」,權威的分配是混亂且隱性的。大部分技術權威,都不成文地集中在像大衛和老趙這樣的資深專家身上。這帶來了兩個問題:第一,他們成了決策的瓶頸;第二,他們承擔了過度的壓力,一旦決策失誤,就會成為被指責的對象。而其他團隊成員,則因為缺乏權威,而變得被動和缺乏主人翁精神。
艾佛勒意識到,必須藉著「創世紀」專案這個機會,重塑團隊的權威體系,將權威從基於「個人」的隱性權威,轉向基於「流程」的顯性權威。
他召集了所有子團隊的負責人和核心成員,開了一場名為「誰來做決定?」的權威釐清工作坊。
「在一個複雜的專案中,會產生無數的決策。」艾佛勒開場道,「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把所有決策都交給某一個人或某一個委員會。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權威地圖』,讓每個人都清楚,在遇到特定問題時,該由誰來拍板。」
他介紹了一種簡單而有效的工具 決策授權矩陣 (Delegation Matrix),也被稱為「RACI模型的變種」。他們共同定義了幾種關鍵的權威級別:
D (Decide) - 決定者: 該事項的最終決策者,擁有拍板權和否決權。一個事項的D通常只能有一個。
C (Consult) - 被諮詢者: 在決策前,必須被諮詢意見的人。他們的意見需要被充分聽取,但不具有決定權。
I (Inform) - 被告知者: 在決策後,需要被告知結果的人。
A (Assist) - 協助者: 負責執行決策、提供支持的人。
接著,艾佛勒引導團隊,將「創世紀」專案中可能遇到的各類典型決策事項,一一列出,並共同填寫這份矩陣。
決策事項一:核心資料庫的表結構設計
這是一個全域性的、影響深遠的決策。經過討論,團隊一致認為:
D (決定者): CTO穆拉提。因為這關乎整個技術資產的未來,必須由她來承擔最終責任。
C (被諮詢者): 所有子團隊的負責人、資深架構師老趙、DBA(資料庫管理員)。
I (被告知者): 所有專案成員。
決策事項二:某個微服務內部的接口設計
這是一個子團隊內部的事務。團隊認為,權威應該下放。
D (決定者): 該子團隊的負責人 (Team Lead)。
C (被諮詢者): 該服務的主要開發者、與之對接的QA。
I (被告知者): 需要調用該服務的其他團隊。
決策事項三:將一個功能分支合併到主開發分支 (Merge Request)
這是最日常,但也最關鍵的質量控制環節。過去,這個權威是模糊的,有時是大衛一人說了算,有時是誰都可以點擊合併按鈕。團隊對此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最終達成了一個全新的共識:
D (決定者): 流程本身。這是一個巨大的思維轉變。決策權不再屬於某個「人」,而是屬於一個共同制定的「流程」。
流程內容: 一個合併請求,必須同時滿足以下所有條件,才能被合併:
通過所有的自動化測試 (CI)。
獲得至少兩位其他工程師(其中至少一位來自不同子團隊)的批准 (Approve)。
代碼提交者本人,不能批准自己的合併請求。
C (被諮詢者): 所有被邀請進行Code Review的工程師。
A (協助者): 代碼提交者,負責根據反饋進行修改。
這個關於「合併權限」的新規定,意義非凡。它巧妙地將權威 (Authority) 和責任 (Responsibility) 進行了分離和分散。最終的「決定權」被交給了一個客觀、公正的流程,避免了個人獨斷。而「批准」的動作,則將質量把關的責任,從過去的某個英雄人物,分散給了團隊中的每一位普通成員。這極大地提升了團隊的集體主人翁感。
當這份清晰的「權威地圖」被制定出來並公示後,團隊的運作效率顯著提升。當再遇到分歧時,大家不再是無休止地爭吵,而是會習慣性地去查閱權威地圖:「這個事兒,歸誰拍板?」如果自己是決定者,就勇敢地承擔起責任;如果自己是被諮-詢者,就充分地表達觀點,然後尊重決定者的最終判斷。
過去那種因為權威不清而導致的內耗和焦慮,被清晰的規則和流程所取代。團隊成員們感覺到,他們腳下的土地,變得越來越堅實、越來越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