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5
0

  前面章節中,我們已經完成了從 YOLO/OCR 自動辨識到 IFC/BIM 建模的技術流程,但單靠指令行或程式碼操作的技術門檻還是太高。為了把複雜流程轉化成人人都能上手的實用工具,今天開始的新單元主要會聚焦在如何設計一套易用的圖形化介面(GUI)。

25.1. 需求分析

  • 目標族群
    以 AEC(建築、工程、營建)產業的設計人員為主,包括建築師、結構/設備工程師、製圖人員等。
  • 產業現況痛點
    當前設計單位普遍面臨技術人力短缺、訓練週期長、人才流動率高等挑戰。許多員工需要花大量時間學習繁瑣的數位建模工具,導致生產力提升有限。
  • 工具目標
    希望透過 AI 輔助的自動識別與建模流程,讓即使只具備基本電腦與軟體操作能力的設計師,也能輕鬆上手,大幅降低專業門檻,縮短培訓時間,提升工作效率。

25.2. UX考量

25.2.1. 傳統繪圖流程

  由於 AEC 產業的設計人員普遍習慣於各類商用繪圖軟體的操作模式,為了讓AI+BIM工具的新流程能夠順利融入日常工作,而不改變原有的操作習慣,因此可以思考從繪圖軟體操作習慣的角度來設計圖形化介面,歸納流程如下:

  1. 啟動工具
  2. 建立專案 / 導入圖紙或資料
  3. 圖層與專案管理 / 參數設定
  4. 設計繪製(網格中心線、結構、標註等)
  5. 預覽輸出/ 圖紙格式設定
  6. 輸出/ 匯出檔案

25.2.2. AI to BIM 新流程

不改變使用者原有習慣下,可以將AI辨識與自動建模整合流程歸納如下:

  1. 啟動工具
  2. 檔案導入
  3. 參數設定
  4. 啟動AI辨識 / 自動建模
  5. 成果預覽與編輯校正
  6. 成果匯出 / 保存歷程清單

25.3. UI功能設計

為了讓AI+BIM工具的複雜流程簡單化,整體UI設計可以採用以下規劃,以對應用戶的實際操作習慣:
1. 檔案/專案管理
主要放在介面頂部,負責開啟新專案、導入/管理資料,支援批量選擇、檔案列表顯示等。
2. 參數設定輸入框
可提供預設推薦值,也允許進階用戶自訂調整,兼顧新手與高手需求。
3. 功能操作鈕
當使用者設定完成後,有開始執行、模式選擇或匯出預覽等按鈕,按下後才開始執行程式後處理。
4. 狀態與提示區
顯示即時處理進度、錯誤提示,以利追蹤流程、發現問題。

25.4. 結語

今天從需求分析、用戶體驗(UX)到實際的介面(UI)功能設計,整體流程梳理了將 AI+BIM 工具落地的設計思路,未來只要能符合設計人員操作習慣的圖形化介面,整合 AI 辨識、建模、成果管理等功能,就有機會大幅降低技術門檻,讓更多產業工作者受益。
下一篇,我將以Tkinter進一步實作並展示這些流程,明天見~


上一篇
Day24:跨軟體BIM資料流實測
下一篇
Day26:Tkinter圖形介面開發實作
系列文
AI圖像辨識輔助的BIM資料流自動化流程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