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面 28 天的實作,我們已完成從 YOLO 偵測、OCR 辨識到 IFC 建模與 GUI 介面的流程驗證。但試想一下,十年之後,我們今天產出的模型與圖檔還能順利開啟嗎?因此,本篇想來探討有關開源生態的必然趨勢、資料互通的重要性,以及像 OpenBIM 與 Omniverse 這樣的新興架構,如何為產業帶來新的契機?
在建築產業,長期以來我們深受幾家軟體巨頭專有格式的影響,除了每年訂閱制必須持續支付高昂授權費外,舊版檔案也會因為軟體升級或廠商政策變動而無法開啟,甚至必須付費升級才能解決相容問題。這種「軟體鎖資料」的狀況,讓業主、設計師、營運端都受限於廠商與平台,無法擁有資料的自主權。
開源工具的出現,正好為這個困境帶來全新解方。雖然是免費公開,但相對地也需要投資心力來學習,但開源的核心價值,是夠讓你所繪製的建築模型,可不再受限於廠商與平台,是真正擁有資料的自主權與永續性。
近年來,「工業級元宇宙」(Industrial Metaverse)與「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概念逐漸成形。NVIDIA Omniverse 作為跨產業的平台代表,以 OpenUSD 為核心推動 3D 協作與數位場景整合;而建築領域則有以 IFC 為標準的 OpenBIM,專注於工程資訊與產業規範。兩者雖出發點不同,但正在邁向資料互通與生態整合。
面向 | IFC(OpenBIM) | OpenUSD(Omniverse) |
---|---|---|
核心定位 | 工程資訊模型(建築產業專用) | 通用 3D 場景描述(跨產業) |
管理組織 | buildingSMART International | AOUSD (Pixar, NVIDIA, Autodesk, Adobe, Apple 等) |
標準化 | ISO 16739 (IFC4.3) | 正在標準化(由Linux Foundation 推動中) |
優勢 | 工程語意完整、法規/審查可用、長期保存佳 | 分層/非破壞編輯、即時協作、多工具渲染與模擬 |
限制 | 渲染/模擬表現有限,工具支援不均 | 工程語意不足,AEC 規範待補 |
趨勢 | IFC5 吸收 JSON / layering 概念 | 與 openBIM 生態互補整合 |
今天從OpenBIM / IFC與Omniverse / OpenUSD異同的概念中,可以看出開源驅動、資料格式互通已經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明天是系列章節的最後一篇啦,最後我們來回顧一下AI圖像辨識輔助的BIM資料流自動化流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