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4
0

  前面幾天我們從AI辨識結果輸入,再到IFC模型建置,雖然自動化建模的流程已經得到驗證,但以實際應用角度來說,還是必須符合使用者及產業的習慣,因此本篇我會以免費開源/檢視器、BIM生態圈建模軟體進行實測,來查看轉換成效到底是如何?

24.1. 測試標準

本次跨軟體資料流的實測,將聚焦於下列幾項核心標準:

  • 幾何顯示完整度
    是否能正確顯示建築物件(如柱、門、樓梯)的3D形體?有無缺面、異常或遺失?
  • 屬性(Pset)保留情況
    IFC物件的屬性資料(如尺寸、類型、AI偵測標籤等)是否能被正確保留並在各軟體中檢視?
  • 類型/分類對映
    不同軟體是否能正確辨識IFC物件的類型(如IfcColumn、IfcDoor等)?分類映射有無遺失或誤判?

24.2. 軟體實測

本次測試軟體清單為 Autodesk viewer、BIMvision、BlenderBIM、BricsCAD BIM、SketchUp 。

24.2.1. Autodesk viewer

  • 官方網站https://www.autodesk.com/tw/viewers
  • 軟體簡介
    Autodesk viewer是一個完全免費且免安裝、僅支援檢視,無法修改模型的雲端檢視平台,支援包含.ifc在內多元格式的線上瀏覽。
  • 實測結果:幾何✅ / 屬性✅ / 分類✅。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824/20177646RytVo6FA7Z.png
    圖24.1 Autodesk viewer實測結果

24.2.2. BIMvision

  • 官方網站https://bimvision.eu/
  • 軟體簡介
    BIMvision是一個Windows平台IFC檢視器,雖然免費版僅能檢視與量測,但它能夠檢視詳細物件屬性(Pset),對於整個IFC架構較能容易清晰的了解。
  • 實測結果:幾何✅ / 屬性✅ / 分類✅。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824/20177646YpDztjx6PG.png
    圖24.2 BIMvision實測結果

24.2.3. BlenderBIM (Bonsai)

  • 官方網站https://bonsaibim.org/
  • 軟體簡介
    BlenderBIM是基於開源3D建模軟體Blender的IFC擴充套件,能直接匯入、檢視與編輯IFC模型,且可搭配Blender強大3D建模渲染功能。唯一缺點就是操作有學習曲線,建議有Blender經驗者使用。
  • 實測結果:幾何✅ / 屬性✅/ 分類✅。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824/20177646p5lS1MgccQ.png
    圖24.3 BlenderBIM實測結果

24.2.4. BricsCAD BIM

  • 官方網站https://www.bricsys.com/zh-tw/bricscad/bim
  • 軟體簡介
    BricsCAD是瑞典Hexagon 旗下Bricsys公司的產品, BricsCAD BIM為其中一個版本,它的介面類似AutoCAD操作邏輯,支援IFC檔案匯入/匯出,可進行BIM建模、註記與屬性編輯。
  • 實測結果:幾何✅ / 屬性✅/ 分類❌。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824/20177646vdBzrFFYYQ.png
    圖24.4 BricsCAD BIM實測結果

24.2.5. SketchUp

  • 官方網站https://sketchup.trimble.com/zh-hant-tw
  • 軟體簡介
    SketchUp是主流3D建模軟體,操作介面友善,支援匯入IFC檔案並可進行簡易編輯,只是IFC相容性有限,某些屬性與分類可能遺失。
  • 實測結果:幾何✅ / 屬性❌/ 分類✅。
    SketchUp Pro 2020 初次匯入失敗,但改以IFC2x3版本則成功匯入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824/20177646eEXriWhyy7.png
    圖24.5 SketchUp實測結果

24.3. 結語

  今天跨軟體實測結果顯示,若希望AI自動化產生的BIM模型能在不同平台順利流通,採用開源或專業檢視器時,IFC資料通常能標準且完整地被讀取與呈現;反觀主流商用BIM軟體則因自家生態圈設計,對外部IFC支援度浮動較大,屬性及分類映射可能出現落差,需要經過多次測試與調整才能達到最佳化。
  BIM/IFC階段的主題就到這裡告一段落。明天將進入AI結合後處理與「自訂使用者操作介面」的篇章,讓技術更貼近實務應用。敬請期待!


上一篇
Day23:多元件建模自動化驗證與挑戰
下一篇
Day25:GUI工具介面功能設計
系列文
AI圖像辨識輔助的BIM資料流自動化流程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