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平台中的任務管理功能已經算是完整,也經過多次調整,但仍有用戶回饋:「能不能提供一些任務建議?因為不知道要新增什麼。」
任務管理是整個平台最核心的功能,如果新手用戶第一次打開時沒有明確的引導,畫面看起來空空的,就很容易不知從何開始。
這其實是一個常見問題:當工具本身彈性很高或按鈕太多時,反而會讓新手感到困惑。對剛接觸的孩子與家長來說,他們多半只是想快速建立一份「可直接使用的清單」,而不是一開始就花時間研究分類、逐一新增或調整任務內容。
因此,我開始思考——是否該加入一個 「任務模板」 功能?
一個合適的模板,對新手來說,就像是起跑線上的助跑器。它可以:
和以往一樣,第一步還是請出 ChatGPT 當我的夥伴。
我設計了一個分層邏輯,將任務模板分為三個年齡層:
每個年齡層又分成兩種模式:
這樣的設計,既能照顧到不同孩子的需求,也能讓家長在選擇時更直覺。當然,建立好的任務只是參考,家長可以依據自身需求簡單調整成適合自己孩子的內容。
我將這些需求清楚描述給 ChatGPT,並要求它生成一份 JSON 檔,裡面包含不同年齡層與模式的任務範例。AI 很快就幫我產生了一份乾淨、結構化的 JSON。
[
{
"age_group": "學齡前",
"modes": [
{
"mode_name": "精選模式",
"main_tasks": [
{
"title": "注音拼讀:聽聲拼注音",
"description": "完成 3 題拼音題",
"type": "study",
"duration": 15,
"points": 4,
"method": "使用注音符號卡片或APP,聽聲音後拼出正確的注音符號",
"urgency": 2
},
...
這份 JSON 就像是模板的「原料」,只要導入平台,就能隨時套用。
接下來,我把這個設計導入平台。
在新增任務的流程中,我多了一個選項:
這樣一來,新手用戶只要挑選符合孩子情況的模板,就能立刻擁有一份完整的任務清單,再依需求調整。
聽起來一切很順利,但在實作中我卻遇到一個頑固的問題。
無論我怎麼下提示詞,AI 產生的介面總是會帶有 三層結構視窗:
結果就是畫面出現了多層 scrollbar,清單被擠在第三層裡,顯示空間非常狹窄,體驗相當糟糕。
一開始我還想著「也許再調整一下提示詞就能解決」,結果試了好幾次都沒有改善,AI 就是執著於要幫我生成多層結構,而且一直認為已經符合要求。
最後,我只好改變策略:拆分步驟。
我不再一次要求 AI 生成「完整的三步驟匯入介面」,而是改成逐步請它協助:
這樣做雖然多花了一些溝通時間,但效果比較符合需求。每個階段都能更專注地調整細節,也避免了 AI 自動「套用它心目中的標準結構」而造成過度包裝的情況。
其實先前在開發過程就有多次遇到類似狀況,這次經驗也讓我再次認知到:有時在和 AI 協作時,與其追求一次到位,不如把大問題拆成小步驟,循序漸進地完成,或許能得到更符合需求的結果。
用 AI 開發時常常會遇到一個抉擇:
希望一步到位,節省時間
我們都會期待 AI 能馬上產出最終版本,最好是「給一個提示詞,就完成所有需求」。
實際上常常需要拆分
不論是生成程式碼、設計 UI,還是資料結構,有些時候 AI 會在細節上出現「堅持己見」的情況。這時候與其死磕,不斷調整提示詞重來,不如退一步,把任務拆解成小步驟,分段完成。
什麼時候該堅持調整提示詞?什麼時候該乾脆重來?
這也算是一個很重要的開發決策。選錯方向,可能就會浪費大量時間與 AI tokens...。
這次新增任務模板的功能,最終算是成功導入。幫助孩子和家長在使用平台時,能夠更快地建立起清單,少了空白的尷尬,也多了參考的方向。
回顧這段過程,我覺得最大的收穫不是「功能完成」這件事,而是我學到在 AI 協作中需要的判斷:
AI 的確能幫我們加速開發,但它同時也提醒我們:開發過程不會永遠直線前進,有時候必須懂得迂迴,才能少走冤枉路。
或許,在AI 時代,這也是一項重要的 「開發者技能」 —— 學會和 AI 一起合作,並且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