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1
0
IT 管理

30天 Copilot 企業實戰:助你・助理・代理,從工具到工作流的升級系列 第 21

Day 21 - 移植助理團隊,從 Copilot Studio Lite 到 Full Experience 別忽略的關鍵細節與實作心法

  • 分享至 

  • xImage
  •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04/20141298antOiNTqZ7.png

昨天我們把 Copilot Studio Lite(嵌在 Microsoft 365 Copilot 裡的輕量體驗)與 Copilot Studio Full Experience(獨立入口、企業級能力)的基本能力和情境區分清楚。

然後今天的內容會用 快速回顧 → 細節清單 → 實務範式 的結構,補充建置角色從 Lite 搬到 Full Experience,或直接在 Full Experience 裡新建時,很容易忽略幾個關鍵考量和開發的思考點。

快速回顧

  • Lite:直接在 Microsoft 365 Copilot 或 Teams 裡點「Create agent」,幾分鐘就能快速做出一個能用的 Q&A 或教練型角色,重點是上手快、試得快。
  • Full(完整體驗):進到 copilotstudio.microsoft.com,就能使用完整的開發平台,設計流程、串接連接器、設定治理與佈署。

做好的 agent 不只可以發佈到 Microsoft 365 Copilot,也能發佈到其他通道,例如 Teams 或 SharePoint Online。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04/20141298tHQ4jtFgz0.png

初探 Full Experience 裡的兩條路:Microsoft 365 Copilot Agents(擴充 Microsoft 365 Copilot 的代理程式)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04/20141298Stso6Hk3xd.png

從發展走向來看個人感覺最終功能會統一使用 Custom agent 建置,要不然目前多個選項的建立方式對於不熟悉或者是一般使用者而言也會搞混

很多團隊第一次進到 Full Experience ,如同剛剛提到要建置的時候就會開始充滿疑惑,該怎麼開始然後實際設定的時候有哪一些差異?

Microsoft 365 Copilot Agents(擴充 Microsoft 365 Copilot 的代理程式)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04/20141298PTLIb3a54D.png

  • 這個功能的定位就是「延伸 Microsoft 365 Copilot」:你在 Full Experience 裡寫一段提示與規則,接著包裝成能被 M365 Copilot 呼叫的專家角色。
  • 設計過程中無法更換模型,而是使用 M365 Copilot 現行架構預設的模型。
  • 權限沿用使用者在 M365 的存取範圍,天生吃 Graph 也自然受 M365 治理控管。
  • 發佈與治理都透過 Microsoft 365 管理中心 控制,適合需要在部門或全公司推廣的延伸型角色。

Custom Agent

  • 從零開始打造自己的助理,能自由組合工具、知識、流程,再決定要不要發佈到 M365 Copilot。
  • 這裡可以手動挑選回應模型(含預設與預覽的模型),更適合需要微調答覆風格或能力的情境。
  • 彈性在於可以讓助理「動手做事」:例如觸發 API、寫入 CRM、跨系統流程、或發佈到不同通道。

未來想要使用 connectors、MCP Server、或 agent-to-agent,Custom agent 的時候對於Custom Agent而言就是它的主場。

實務建議:

  • 如果目標是延伸 M365、重用 Graph 與現有 M365 體驗 → 優先考慮 Copilot agent(M365 類型)
  • 如果目標是流程自動化、跨系統動作、或需要調整模型 → 直接做 Custom agent,必要時再發佈到 M365 Copilot。

在 Full Experience 的四層設計思維

要避免在 Full Experience 裡越做越多、角色越來越難維護,可以把原本在 Lite 中 > 的角色內容拆成四個層次來管理。
這樣不僅結構更清楚,也能讓之後的調整與擴充更容易。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04/20141298frNUo48wTZ.png

以下四層的思維不一定要全部都套用(但至少建議套用角色規則和知識模組),主要取決於虛擬助理的核心目標

  • 角色規則
    這一層負責定義角色的「人格與邊界」,語氣怎麼拿捏、任務做到哪裡、哪些不該回答,都應該清楚寫在系統規則裡。

  • 能力模組(Tools / Actions)
    所有需要「實際動手」的功能都應該獨立成工具。

每個工具要明確說明用途、使用條件、錯誤處理方式,讓助理知道什麼時候該用它、失敗時怎麼回應。

  • 知識模組(Knowledge)
    知識來源要乾淨、明確,不宜一次塞進太多內容。

  • 主題(Topics)
    主題層專注在人機互動流程設計,只保留必要的節點,例如驗身分、條件判斷或決策分支。

其他由協調式生成自動選擇,測試時可透過 Activity map 觀察 AI 如何思考與整合多方的資源和知識。

總結 — 從「可用角色」到「可營運助理」

當釐清「是要延伸 M365,還是打造自訂體驗」後,接著結合協調式生成(這個名詞在接下來幾天的內容再進一步說明)、高品質描述與 Activity map 測試,就不只是能做出一個能用的角色,而是能經營一個可持續運作的虛擬助理。

那當開始具備基礎的概念後,接下來思考重點方向包括以下幾點(從技術的發展趨勢出發):

  • Connectors / Actions:如何挑選合適的連接器、設計回傳格式,讓助理能真正「動起來」。
  • MCP Server:把外部流程與工作流接進來,形成可重用的功能模組。
  • Agent-to-Agent:建立助理之間的分工與協作關係,讓整體回應更有組織。

這樣在 Full Experience 裡打造的,就不只是「放大 Lite」,而是培養出能長期發揮價值、可不斷演進的虛擬助理。


上一篇
Day 20 - 建構助理的雙軌策略,Copilot Studio Lite 到 Full Experience 升級體驗
系列文
30天 Copilot 企業實戰:助你・助理・代理,從工具到工作流的升級2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