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走到了第 29 天。回想一開始,只是單純想要試試看「AI 能不能幫我讀懂投資新聞」,結果卻在這 30 天裡,一步步搭建出了屬於自己的 AI 投資助理:會自動抓資料、整理成報告、甚至能透過 LINE 傳到手機。這段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 技術與投資結合的力量,也見證了從「想法」到「實際產品」的轉化。
學會用 yfinance、各種 API 取得股價、財報、新聞。
體會到資料品質對 AI 分析的重要性:錯誤或過期的資料,會讓 AI 輸出偏離事實。
逐步摸索出一個「從資料源到乾淨輸入」的 pipeline,這對投資系統至關重要。
嘗試用 GPT/Gemini 把財報、技術指標轉成「自然語言解讀」。
學會調整 prompt,避免 AI 胡亂生成,並盡量讓輸出聚焦在「投資觀點」而非「空話」。
對 AI 的角色定位也越來越清楚:它不是神諭,而是輔助理解的助手。
寫了自動化腳本,能每天定時抓新聞、篩選出有價值的資訊,甚至幫我列待辦清單。
體會到「能自動提醒」的價值:投資市場訊息龐大,AI 幫我過濾之後,心智負擔少了很多。
前期只是 CLI 程式 → 後來能產出 PDF 報告 → 再進階到有簡單的 Web 網站 → 最後接上 LINE/Telegram。
這是一個從「開發者玩具」到「能用的服務」的過程,學到如何逐步提升使用體驗。
串接向量資料庫(如 FAISS、Pinecone),讓 AI 能記住使用者過去的投資偏好與提問。
這讓對話不再是一次性的,而是能逐步「累積經驗」,更像是一位專屬助理。
AI 不是魔法,而是工具
過去很多人對 AI 有「萬能」的想像,但實際操作才明白,AI 的表現依賴「資料品質」與「使用方式」。如果給它正確的資料與良好的引導,它就能發揮很大價值;反之,它也可能誤導你。
問題導向比技術導向更重要
一開始我的需求很單純:我想更快理解市場。後來才發現,正是這個需求驅動我去思考:我要抓哪些資料?要怎麼整理?要怎麼讓 AI 輸出更貼近需求?這種「以終為始」的思維,比單純追新技術更實用。
小步快跑,逐步實現
這 30 天的節奏,就像 Agile 開發:每天解決一個小問題,累積下來就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比起一開始就想「我要做一個完整的 AI 投資平台」,這種小步快跑更能避免中途放棄。
使用者體驗的價值
光是能跑程式並不夠,必須讓資訊 以合適的方式呈現:有人喜歡看 PDF 報告,有人希望直接在手機接收。能把技術變成貼近生活的服務,才是關鍵。
這 30 天,對我來說不只是技術挑戰,更是一種心態的轉變。
從一開始「我能不能用 AI 幫我看市場?」到現在「AI 能成為我的投資助手」,這是一個從點子 → 實驗 → 工具 → 雛形產品的完整過程。
AI 不會取代投資人,但它可以:
篩掉雜訊,幫你專注在重點。
將數據轉化為洞察,節省大量時間。
成為你的「第二雙眼睛」,幫助你在資訊洪流中保持冷靜。
👉 明天(Day 30),就是 Day 30 最終篇,我會完整展示成果 Demo,並分享如何把這個專案延伸成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投資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