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導入敏捷方法時,很多人會直接從流程或工具下手,像是每日站會、看板或 Jira。但真正能讓一個敏捷團隊穩定成長、持續產出價值的關鍵,其實是背後那一套支撐行為的「心態」。
Disciplined Agile(簡稱 DA)認為,每個團隊都處在不同的情境中,因此沒有所謂放諸四海皆準的做法。與其硬套某套標準流程,不如學會根據自己的處境,選擇最適合的方式來運作。這也正是 DA 強調的「選擇是好事」(Choice is good)這一核心理念。
這樣的心態不只是口號,而是有一套完整的架構來支持。DA 將這套心態分成四個層次:
簡單來說,DA 的心態不是告訴「該怎麼做」,而是幫助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什麼情況下這樣做最好」。它鼓勵團隊不要盲從,而是成為主動選擇、持續學習與改善的實踐者。
DA 的心態基礎,來自於一套清晰且實用的原則。這些原則不只是空泛的口號,而是用來指引團隊在各種情境中做出判斷與選擇的思考方向。
如果說敏捷宣言強調「個人與互動重於流程與工具」,那麼 DA 則進一步指出,在實務中該怎麼理解與應用這些價值。DA 的八項原則如下:
以顧客為中心(Delight Customers)
不只完成工作,更要創造價值。聚焦在讓顧客感到滿意,並從整體流程來看待改善機會。
追求卓越(Be Awesome)
我們應該始終努力做到最好,並且不斷進步。打造讓每個人都能成長、被尊重且願意投入的環境,因為好的成果來自好的團隊。
情境導向(Context Counts)
不同團隊、不同階段的需求都不同,對於工作方法的選擇與判斷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
務實(Be Pragmatic)
我們的目標並非追求敏捷,而是盡可能達到高效,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不盲信任何單一做法,而是根據情境做出務實選擇。
選擇是好事(Choice is Good)
為了符合當前情境,並以務實的心態選擇工作方法,團隊應該擁有選擇的自由,才能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技術,而非被限制在單一框架中。
優化價值流程(Optimize Flow)
沒有一種方法永遠是最好,要根據需求找到最適合當下的作法。持續優化所屬價值流的流程,
以產品/服務為導向組織(Organize around products/services)
為了讓顧客感到滿意,團隊的組織方式應圍繞著價值流,以產出他們所需要的產品與服務。
企業意識(Enterprise Awareness)
團隊的決策不能只著眼自己的需求,也要考慮整體組織的目標與資源配置。
這些原則就像指南針,幫助團隊在面對不確定與變化時,做出符合價值觀的選擇。比起照本宣科,DA 更相信人們具備思考與判斷的能力,而這份信任,就是從這些原則開始建立的。
DA 不只是提供一堆工具選項,它更重視團隊之間如何彼此合作,如何建立信任、提升品質與創造價值。而這一切都要從行為的改變開始。
DA 的七項核心承諾是每位團隊成員對彼此、對利害關係人、對整個組織的行為約定。這些承諾並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一系列具體可觀察的行為模式,幫助我們成為更值得信賴、更專業、更能產出價值的敏捷團隊。
創造心理安全,擁抱多元觀點(Create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embrace diversity)
打造讓每個人都能安心說出真話、不怕犯錯的團隊文化,並理解多元觀點是創新的起點。
加速價值實現(Accelerate value realization)
把焦點放在快速、持續交付真正有價值的成果,而不是形式上的完成。
主動積極合作(Collaborate proactively)
不等問題變大才處理,而是提前溝通、協作解決,提升整體協同效率。
讓工作與流程可見(Make all work and workflow visible)
將工作狀態、流程瓶頸與風險攤在陽光下,避免誤解與資訊落差。
提升可預測性(Improve predictability)
透過穩定節奏與透明計畫,讓利害關係人能安心信任團隊。
維持工作負荷在可承受範圍內(Keep workloads within capacity)
拒絕過勞文化,不讓團隊超過負荷,因為品質與創造力都需要空間。
持續改善(Improve continuously)
將學習與探索改善內化為日常習慣,不斷讓團隊變得更好。
這七項承諾,就像是團隊合作的行為準則。它們不只存在於牆上的標語或簡報中,而是應該在每一次的會議、每一項任務、每一次選擇中被具體實踐。因為一個團隊的文化與成果,都是從每天的行為慢慢累積出來的。
光有價值觀與承諾還不夠,DA 知道,要讓這些理念真正落地,還需要提供具體可參考的行動依據。這正是「指引」所扮演的角色。
所謂指引,並不是要照著做,而是像經驗豐富的教練一樣,幫助團隊在面對不同情境時,做出更成熟、更周全的判斷。這些指引不會強迫團隊採用特定工具或做法,而是提供「該注意什麼」、「有哪些常見選項」、「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
驗證我們的學習(Validate our learning)
不只做假設,而是用實驗與回饋驗證我們的做法是否有效。
應用設計思維(Apply design thinking)
站在使用者角度思考需求,設計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案。
關注價值流中的人際關係(Attend to relationships through the value stream)
不只是優化流程,更要強化流程中每一段合作關係的品質。
打造有助於產出的環境與文化(Create effective environments that foster joy)
快樂的團隊更容易產生創意與高品質成果,環境設計與工作氛圍都是關鍵。
透過改變系統來改變文化(Change culture by improving the system)
與其要求個人改變,不如改善制度與流程,讓正向行為更容易發生。
建立半自主的自組織團隊(Create semi-autonomous, self-organizing teams)
給予團隊足夠的自主權與責任,讓決策貼近實際情境,行動更有彈性。
採用衡量以改善成果(Adopt measures to improve outcomes)
設定合理指標來檢視成果,而不是只看產出量或交付速度。
善用並強化現有組織資產(Leverage and enhance organizational assets)
不從零開始,而是延續並優化過去已投入的資源與知識。
這八項指引就像敏捷旅途中的路標,提醒我們做決策時,不只是選擇「最快的做法」,而是選擇「最適合的方式」。它們能幫助團隊在保持彈性的同時,也不偏離價值與專業。
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這樣的一種設計邏輯:
舉例來說:
這樣的作法,讓團隊不再只是「照做」,而是學會「為什麼要這樣做」。也讓每一次的流程選擇、工具導入、決策會議,都是有意識、有依據的選擇,而非憑感覺或盲從流行。
當我們將原則與承諾內化,再透過這些指引做出貼近脈絡的選擇時,才能讓敏捷不只是形式,而是真正符合現實需求的工作方式。
當一間公司喊出「我們要敏捷轉型」,多數人想到的是導入 Scrum 流程、在牆上高掛看板、上認證課程、導入 Jira 工具。但這些改變,其實都只是表層的做法。如果底層的思維與心態沒改,這些工具很快就會變成新的包袱與壓力來源。
敏捷不是做某些事,而是以某種方式思考與行動。若管理層仍然用傳統的命令控制思維看待團隊,即使用了敏捷流程,員工也不會真正投入。若團隊只是為了回報而填寫任務狀態、參加會議,那敏捷的表面形式只會變成形式主義。
心態的轉變,意味著我們要:
DA 提供的原則、承諾與指引,正是幫助我們完成這種轉變的工具。它不要求團隊成為某種「標準敏捷樣板」,而是協助每個團隊打造最適合自己的敏捷方式。
真正的敏捷轉型,是從觀念開始,進入行為,最後形塑文化。只有當整個組織從上到下都認同「為什麼而做」、「怎麼做才有效」、「怎樣才算有價值」,敏捷才可能在現實中長出生命力,而不是淪為另一本沒人看的流程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