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這幾年發現專案開發經常會有業務與執行的爭執,對執行團隊(工程師 / 設計 / 開發團隊)來說,以下是常見情境:
1.「只是多加一個按鈕而已,應該很快吧?」→ 開發成本的認知差異
2.「下週要 demo,一定要有這功能。」→ 交付速度 vs 系統穩定度,要犧牲哪一個?
3. 「希望購物體驗跟蝦皮一樣順暢」→ 完美體驗 vs 工時/預算限制
4. 「希望提前上線,以便更快得到市場反饋。」→ 搶快驗證市場 vs 風險控管及維持開發人力尤其是中小企業,業務團隊需要「求快」來爭取市場,執行團隊在人力不足下需要控管開發資源。
雙方長期在「價值取向」上各自為政,或許導入SDD是降低這些爭執的方向;讓需求方聚焦於「要什麼」,讓執行方聚焦於「怎麼做」,在持續更新的規格中達成共識。
SDD,全名為 Specification-Driven Development(規格驅動開發),是一種軟體開發方法論,核心理念是:寫程式之前必須將需求轉換成「清晰且可驗證的規格」,並以此作為開發的依據。
與傳統「邊討論邊寫程式」的做法相比,SDD 提供更嚴謹的流程,避免因需求模糊或理解落差導致的資源浪費。
這種模式可以說是大家理想中的開發流程,但在現實中往往礙於「工時與資源不足」,團隊通常難以徹底落實。然而,隨著 AI 工具的興起,過去最大的痛點似乎不再是無法跨越的障礙。
透過規格及文件來確保所有專案人員取得共識,另外,得到清晰規格後也助於AI 產出更正確的結果。
不過這篇範疇聚焦於「無動態資料的個人網站」,不延伸到後端及資料處理,在後續篇章目標設定達成以下:
另外也想偷渡對於後續邁入40歲的職涯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