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還在思考要怎麼跟上 AI 巨輪,今天我就決定實際動手試一個工具:Gemini CLI。
AI 工具和 Framework 實在太多了,從 LangChain、Cursor、AutoGPT、Gemini CLI 到 HuggingFace,像一個 AI 工具百貨公司。該從哪個開始?我的邏輯是:Google 是 AI 的領頭羊之一,雖然有一度被 ChatGPT 搶風頭,但追趕速度相當快,Gemini 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股「不容小覷」的氣勢。
於是我翻了翻,發現…欸?我其實早就裝過 Gemini CLI,結果放著積灰。🤣 今天就來把它喚醒!
第一步:先升級吧
AI 世界進步神速,不升級幾乎等於落伍。於是我興沖沖地打:
> gemini upgrade
結果 CLI 冷冷地回我:「你是想升級 go.mod 嗎?」
我:???
Gemini CLI 彷彿不認識自己。
我不死心,又試了:
> i want to upgrade gemini to lastest version
它居然回我:「我不知道這個專案裡有個叫 gemeini 的 dependency。」
(沒錯,它還把 gemini 拼成 gemeini,誰才是大模型啊?🤦♂️)
最後我只好用老辦法:
brew upgrade gemini
這下才乖乖升上最新版本。
這也太笨了吧,真的能寫Code嗎?
看來這 CLI 也需要一些「context engineering」,不然連自己都搞混。
體驗小結
這就是工程師的日常:
工具琳瑯滿目,裝了卻沒空用。
想升級,結果工具自己搞混身份。
最後還是靠 Homebrew 出手才解決。
但這正是「牛刀小試」的價值──不用上來就挑最複雜的 Framework,先跟 CLI 玩一玩,踩到小坑也不會太痛。
明日預告
今天只是 CLI 的暖身,明天我要試試看用 Gemini CLI 跑一個簡單任務,看看它到底能不能替我節省工作量,而不是浪費時間拼命吐錯誤訊息。
AI 工具,不怕難用,怕的是用完之後你還不知道自己花了時間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