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鐵人賽的第一天。窗外陽光灑進來,明明很溫暖,但腦袋裡卻有個更火熱的念頭:AI 正在改寫世界,而我想衝在前面,然後被巨輪輾過。
我仿佛站在時代的十字路口,看著一台「AI 巨輪列車」呼嘯而過,上頭寫著 "想來一起玩嗎"; 未來。與其在月台上膽戰心驚,不如一躍而上,直接進駕駛艙,把油門踩到底,來一場狂歡。
AI 的浪潮正在哪裡?
這不是預言,而是正在發生的事:
Microsoft 正在砸下數十億美元,投資 AI 基礎建設與資料中心,讓雲端變成「AI 專屬高速公路」。
他們同時重整組織,2025 年已經裁掉近 9,000 人,展現「AI 優先」的決心。
Google 則宣布超過一半的開發專案已經接上 AI,等於告訴全世界:「AI 不是附加功能,是公司核心 DNA。」
Scale AI 曾經瘋狂擴張,如今踩煞車、重新聚焦;AI 時代的商戰,就是這麼真實又殘酷。
在台灣,鴻海(Foxconn) 也轉型,AI 伺服器已經比 iPhone 組裝更有前景。過去做「你的手機」,未來做「訓練 AI 的大腦」。
這些現象讓我更確定:AI 不只是潮流,而是新一代產業革命的引擎。身處其中,我要選擇的不只是「不被淘汰」,而是「如何冒險衝在前面」。
我的策略:打不贏就加入他
既然無法抵擋巨輪,那就不只是搭車,而是學會駕駛。
把 AI 當最佳拍檔
不是敵人,也不是冷板凳工具,而是一個會補位、會激發創意的隊友。
Vibe Code + Context Engineering
這是我給自己定義的一套冒險公式。Vibe Code 讓我去探索 prompt、workflow 的最佳「節奏」;Context Engineering 則是把 AI 放進合適的情境裡,讓它帶點風格、個性,成為真正的「夥伴」。
發展 side project
做一個「個人專屬夥伴」的 prototype,不必完美,但要能陪我一起解題、debug、甚至討論生活。
找出黃金法則
哪些 prompt 最能帶來突破?哪些 context 設計能讓 AI 幫我更穩?我要像探險家一樣,不怕繞路,只怕沒走過。
今日心得
新鮮感十足
第一次玩 prompt、context,就像第一次學會開車,雖然常常打方向打錯,但能感受到「駕馭 AI」的快感。
工具就是冒險道具
Claude、Cursor、Gemini… 工具清單長到像遊戲背包,鬼知道用哪一個啊?每個都要錢?我薪水有限啊~~~
勇氣勝過恐懼
新聞說 AI 導致裁員?我反而覺得:正因如此,更需要敢用 AI 的人。我選擇當先行者,不是局外人。
明天/未來幾天的計畫
收集 AI 工具與 open-source 專案,拼湊我的第一個「夥伴 prototype」。
設計 prompt + context 模板,用在日常工作場景,實測 AI 幫我衝多快。
建立「冒險日誌」,記錄每次成功或翻車的案例。
測試 Vibe Code:讓 AI 展現不同風格(幽默、嚴謹、文青、技術宅),找出最合拍的 vibe。
結語:灰塵?不,我要當冒險家
今天,我不再想像自己是被 AI 巨輪壓成灰的那粒沙,而是跳上巨輪、甚至握住方向盤的冒險者。
未來我的「專屬夥伴」或許能幫我 debug、寫報告、甚至提醒我「今天該去運動了」。到那時候,我會回頭笑著說:幸好我在這個時間點,選擇了勇敢上車。
明天,冒險繼續。